封州大率园不蔬人采小蓼食之叶尖而细号尖头
远地穷乡口腹殊。居然孤客莫随渠。
路帝施采尖头蓼,江上争寻胀肚鱼。
野葛可法虽是惯,马肚不食未为疏。
此生馀日眦君肠,饘粥弃饥自有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地方和贫穷的乡村,饮食条件大不相同。作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我无法跟随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路上,我采摘了一些尖头的蓼草,而在江边,大家都在寻找那种能胀肚的鱼。虽然我已经习惯了吃野葛,但不吃马肚对我来说并不算疏远。在这余生中,我会紧跟着你的心,即使每天吃粥也能满足饥饿感。
去完善
释义
1. 封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广东封开一带。
2. 大率:大概,大体上。
3. 不蔬人采:无人种植的蔬菜,即野生植物。
4. 小蓼:一种草本植物,俗称蓼蓝草。
5. 尖头:蓼蓝草的别称,因其叶片尖端尖锐而得名。
6. 远地穷乡:指远离繁华地区的偏僻乡村。
7. 口腹殊:饮食差异。
8. 居然:竟然如此。
9. 孤客:孤独的旅客,这里指诗人自己。
10. 莫随渠:不要随波逐流。
11. 路帝:道路旁边。
12. 尖头蓼:此处指诗人采摘的小蓼。
13. 胀肚鱼:一种鱼类,据说吃了这种鱼会导致肚子胀痛。
14. 野葛:一种野菜。
15. 可法:可以作为规范或榜样。
16. 马肚不食:指诗人不吃马饲料,暗示自己生活清苦。
17. 未为疏:并不疏远。
18. 此生馀日:指诗人剩下的日子。
19. 眦君肠:指看着别人过著富足的生活。
20. 饘粥:稀饭。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偏远乡村生活情景的诗篇。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从题目可以看出,诗人提到了“封州大率园不蔬人采小蓼食之叶尖而细号尖头”,暗示了当地自然环境的艰苦和资源的匮乏。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口腹之欲也显得与众不同。
在诗的开篇,诗人便提到“远地穷乡口腹殊”,表现出远离繁华都市的乡村生活的艰辛。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居然孤客莫随渠”表达了自己独立特行的品质。接着,诗人在描述当地居民的生活时,用“路帝施采尖头蓼,江上争寻胀肚鱼”形象地刻画了当地人们为了生计而不懈努力的场景。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当地野生食物的看法。“野葛可法虽是惯,马肚不食未为疏”这句诗意在表明,虽然当地人习惯了食用野葛等食物,但对于一些其他的食物,如马肚等,却并不陌生。这种对食物的敬畏之心,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最后,诗人以“此生馀日眦君肠,饘粥弃饥自有馀”作为结尾,表明自己虽然已经年迈,但对生活的热爱仍然不减当年。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独特感悟。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封州大率园不蔬人采小蓼食之叶尖而细号尖头》是南宋著名诗人郑刚中的作品。郑刚中生于北宋时期,在靖康之变后投奔南宋,历任地方官员,并在公元1174年被任命为封州(今广东省封开县)知州。这首诗就是在这一时期的封州任职期间所作。
在郑刚中担任封州知州的这段时间里,封州地处岭南,自然环境恶劣,粮食短缺,百姓生活贫困。为了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郑刚中积极倡导农耕,并鼓励百姓种植各种作物。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种叫做“小蓼”的植物,这种植物的叶子尖而细,非常适合食用。因此,他写下了这首描绘小蓼的诗歌,以表达他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诗中,郑刚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蓼的特点,以及百姓采摘食用它的场景,展现了当时封州地区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百姓坚韧的品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郑刚中对民生问题的关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展示了他作为一个地方官的责任和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