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同宋才夫王子友游秦氏园分韵得一字
谁浇无边春,酿成此天色。
文章祇引睡,茗椀不著力。
虽无田父邀,欲到野人宅。
日萼鬭深妍,风条舞柔碧。
数峰极蕴藉,未到辄目逆。
人心有同然,一样寄岑寂。
茅茨破不补,吾意嘿有适。
置樽小轩户,云气手阖辟。
苍苍万檀栾,晚吹自萧瑟。
穿荒取微迳,便旷从短策。
忽与幽兴会,照我两尺璧。
白虹润山木,取友固多益。
谈深近迂怪,理奥烦探索。
鲸杯不足吞,马肝无用食。
玉虬蟠蜿蜒,万鳞寒缩涩。
饯春春未阑,尚及三之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能滋养无尽春色,塑造如此美好的天空?
文章只能引人入睡,品茗却未能令人精神一振。
虽然没有乡农邀请,却向往山野人家。
阳光照耀花朵竞相盛开,和风轻抚柳枝摇曳生姿。
群山若隐若现,让人憧憬不已。
人们心中的期盼相似,渴望在寂静中寄托心情。
茅屋破旧不堪,我却觉得心安理得。
把酒言欢于轩窗外,云卷云舒好似亲手翻书。
苍茫大地,万木参天,晚风吹过倍感萧瑟。
穿越荒野探寻小道,豁然开朗凭短杖前行。
蓦然邂逅内心深处的向往,照亮我人生的方向。
白虹环绕山间树木,择友相交收获良多。
谈论深邃话题如同进入奇异世界,揭示道理奥义须不断探索。
鲸鱼之杯难以吞下,马肝美味难以下咽。
白玉神龙盘绕向前,万千鳞片略显寒凉畏缩。
春日匆匆别去,尚可尽享其三之一。
去完善
释义
1. 文章祇引睡:文章使人昏昏欲睡,意味着诗人在浏览风景时感到困倦。
2. 茗椀:茶具的名称,这里指饮茶的习惯。
3. 田父邀:与农民共度清明节的习俗。
4. 日萼:植物的嫩芽或花朵。
5. 风条:随风摇曳的柳条。
6. 数峰:远处的山峰,一般用来比喻距离较远的事物。
7. 蕴藉:含蓄,内敛。
8. 目逆:犹言望尘莫及。
9. 人心有同然:大家都抱有相同的感受。
10. 一样寄岑寂:众人一同寄托在静谧的景致中。
11. 茅茨破不补:简陋的房屋破旧不堪,还没有修补。
12. 置樽小轩户:在小轩门前放置酒器,以便随时享用美酒。
13. 苍苍:形容深远的样子。
14. 万檀栾:众多树木簇拥的景象。
15. 晚吹:傍晚的微风。
16. 穿荒取微迳:穿越荒野寻找僻静的小路。
17. 便旷从短策:走近开阔的地方使用短杖。
18. 白虹润山木:山间的白虹照耀着树木,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19. 鲸杯:巨大的酒杯。
20. 马肝无用食:马肝是古代战场祭祀的战马肝脏,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并不追求荣华富贵。
21. 玉虬:白色的龙。
22. 蟠蜿蜒:形容盘旋曲折的状态。
23. 万鳞:形容众多的鳞片。
24. 缩涩:收缩的状态。
25. 饯春:送别春天,即度过最后一个春天的意思。
26. 三之一:即将过去的时间,在这里是指春天过去的三分之一时间。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清明日同宋才夫王子友游秦氏园分韵得一字》中,李流谦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与友人共赏春光的喜悦心情。诗人首先赞美了春天的美好,用“谁浇无边春,酿成此天色”来形容春日美景的无限生机。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游园过程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诗人的笔下,春日的花朵竞相开放,风吹柳条摇曳生姿,这美丽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虽然没有人邀请,但仍然愿意去拜访乡村农舍的愿望。这种渴望与自然亲近的心情,正是诗人对春天的深深眷恋。
在游览过程中,诗人发现了一处茅草屋,虽然破旧不堪,但内心却充满了愉悦。他将酒置于小轩户外,欣赏着云朵在手边的变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随后,诗人与友人在荒草丛生的小径上漫步,享受着这份宁静的美好。突然间,他们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如同手中的玉璧一般闪耀着光芒。
诗人认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相互学习、探讨,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这种交流中,他们的友谊得到了升华。然而,诗人也意识到,有时候过于深入的讨论会使彼此显得有些迂腐,而道理之深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品尝到了友情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最后,诗人以“饯春春未阑,尚及三之一”收尾,暗示了春天的美好还未结束,仍有许多美好的时光等待我们去品味。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清明日同宋才夫王子友游秦氏园分韵得一字》是南宋诗人李流谦的作品。据历史资料记载,李流谦生活在1190年至1230年间,是南宋中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
在李流谦生活的时期,南宋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由于北方金朝的侵略,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然而,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仍然保持了一种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首《清明日同宋才夫王子友游秦氏园分韵得一字》中,李流谦描述了清明时节与朋友一起游玩的情景。他通过赞美自然风光和表达对友情的珍视,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李流谦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了当时南宋社会的风俗民情和历史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