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泊采石二首

标题包含
泊采石二首
江头杨柳浅於金,泽国余寒春未深。 才见桃花能慰眼,便同踯躅母伤心。 琼枝璧月自惆怅,山色潮声无古今。 閒访阇黎倒戈地,正应汉德有讴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流谦(1072年-1128年),字无变,号澹轩居士,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他出生于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市),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的同乡。 李流谦年轻时曾游学四方,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交往甚密。后来,他在科...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江边杨柳浅于金色,水乡还留有冬日的余寒,春天尚未深入。 刚刚看见桃花让人感到安慰,就像母亲看到徘徊的孩子感到伤心一样。 美丽的树木和明月让人惆怅,而山色和潮声从古至今都一样。 闲暇时拜访僧人修行的地方,正好听到有人在歌唱汉朝的功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泊:停泊。 2. 采石: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采石矶,长江东岸的一个突出点,古代为渡口。 3. 金:金色的。 4. 泽国:指水网密集的地区。 5. 踯躅:徘徊不前的样子。 6. 母:即“毋”,不要。 7. 琼枝璧月:比喻美好的景象。 8. 惆怅:因失望或感到无法实现而伤感。 9. 无古今: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 10. 闍黎:亦作“阇梨”,僧徒对佛教学者的尊称。 11. 倒戈地:此处指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的战斗地点。 12. 汉德:指汉朝的恩德。 13. 讴吟:歌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江边的景色开头,描绘了春天的来临和杨柳的嫩绿。诗人通过“江头杨柳浅於金”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而“泽国余寒春未深”则点明了季节的特点,即春天刚刚到来,寒气尚未完全消退。 紧接着,诗人提到了桃花的绽放,并由此引发了对母亲的思念。这里的“便同踯躅母伤心”表达了诗人睹物思人的情感。母亲在他的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看到春天的景象,他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悲伤的情绪。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借助于“琼枝璧月自惆怅,山色潮声无古今”来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里的“琼枝璧月”指的是美好的事物,而“惆怅”则是诗人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无奈。同时,“山色潮声无古今”则意味着自然的变迁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最后,诗人通过“闲访阇黎倒戈地,正应汉德有讴吟”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这里提到的“倒戈地”是指历史上的战争遗址,而“汉德”则代表了汉朝的道德风尚。诗人通过对这些历史元素的描绘,传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泊采石二首》是南宋诗人李流谦创作的两首诗。这两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正值金国南侵时期,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李流谦作为一位文人,对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苦难深感忧虑。 在这个时期,李流谦的生活并不如意。他曾因科场失意而流浪江湖,后又因家庭变故而家道中落。然而,尽管生活艰难,李流谦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嘉定年间,南宋政权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在外部,金国不断南侵,企图侵占南宋的领土;在内部,政治腐败、军事虚弱使得南宋政权日益衰落。在这种背景下,李流谦以诗人独特的视角,通过对采石矶一带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总的来说,《泊采石二首》是在嘉定年间这个特殊时期,由李流谦这位命运多舛的文人所创作的。这两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敏感观察和对人民的深深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