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毛南仲
暮宿东溪一草堂,倦和衣屦卧胡床。
梦随鸾去辽天阔,夜到鸡鸣刬地长。
早起不须禽为唤,多忧谁谓草能忘。
清闲却愧毛南仲,醉卧西窗一枕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幕降临,我寄宿在东溪的一间小茅屋,带着疲惫的身躯和脱下的鞋子,在简易床上休息。
睡梦中,好像跟随着凤鸾飞翔到了辽阔的天空,夜色漫长直到鸡鸣时刻。
清晨醒来,不需要禽鸟唤醒,因为忧虑繁多,无法忘记周遭事物。
尽管清闲,我却羞愧不如毛南仲,能在西窗边醉卧,享受那份清凉与舒适。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呈:向,对。
2. 毛南仲:作者的好友,名字中“南仲”并非他的真实名字,而是古人之间的一种尊称。
3. 暮宿:指傍晚投宿。
4. 东溪:地名,可能是作者的家乡或朋友的家乡。
5. 一草堂:一间简陋的房子。
6. 倦和衣屦:形容疲惫的样子。和衣,指穿着衣服;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鞋。
7. 卧胡床:躺在简易的床榻上。胡床,古代的坐卧用具,类似现在的折叠椅。
8. 梦随鸾去:这里以鸾鸟作比喻,暗示梦想远大。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瑞鸟。
9. 辽天阔:形容天空辽阔无垠。
10. 夜到鸡鸣:晚上听到鸡叫。表示时间已经很晚了。
11. 刬地长:时间过得很慢。刬地,同“刬除”,除去。
12. 早起不须禽为唤:清晨醒来不需要鸡叫来唤醒。禽,这里指的是鸡。
13. 多忧谁谓草能忘:心中有忧虑,谁说草木可以让人忘记烦恼?这里使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法。
14. 清闲却愧毛南仲:虽然生活清闲,但自己却没有像毛南仲那样具有才华。却,转折连词,表示让步。
15. 醉卧西窗一枕凉:在西窗下喝醉了酒,躺在床上感觉凉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华岳寄身于自然之中的宁静与自由。首句“暮宿东溪一草堂”表明了诗人身在山林草庐之中,远离尘嚣纷扰的境地;“倦和衣屦卧胡床”描绘出诗人休憩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出行居无定的洒脱性情。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现出诗人置身于辽阔辽远的天地之间,内心却充满了忧虑和牵挂,透露出年华老去而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则通过与毛南仲的对比,既是对友人的羡慕,也反映出诗人虽然生活艰辛,但仍然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显示出其坚韧不屈的品质。整首诗韵律悠扬,情感真挚,流露出诗人的深沉思考和人生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呈毛南仲》是南宋诗人华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前后,正值南宋初期,中原地区刚刚经历了金朝的入侵和南宋朝廷的建立,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期,华岳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触怒权贵而被革除功名,此后一度流亡江湖。在流浪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对现实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经历使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同一时期,南宋朝廷虽然建立了政权,但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政局依然动荡。皇帝赵构在位时,朝廷中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势力强大,他们对金朝采取了屈辱求和的政策,使得国家民族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与此同时,南宋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严重的苦难,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华岳以笔为剑,用诗歌揭露现实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