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新定苏七太守
闻道银符渡睦溪,桐山应为长清晖。
渔翁几十迎舟拜,沙鸟成双夹斾飞。
检点簿书茶贡蚤,体量风物橘奴肥。
题舆自媿来何晚,未得云中瞩使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闻消息已经银符渡过了睦溪,桐山也应持续它那长久的明亮光辉。
渔夫们成群结队地乘船迎拜,沙鸥双双展翅飞翔在旗帜之间。
整理着簿书,早已安排了茶叶的贡品,估量着风力、物候,橘子长势正旺。
感觉自己担任这个职位来得太晚,没能得到云中的使者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去完善
释义
1. 银符:古代官员的身份凭证。
2. 睦溪:浙江的一座溪流,也是张九龄的家乡。
3. 桐山:在福建一带。
4. 长清晖:此处指苏太守为百姓谋福利,使得桐山地区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5. 茶贡:古代的贡品之一,此处指贡茶。
6. 橘奴:种橘的人。
7. 题舆:此处意指太守离任。
8. 云中:古代朝廷所在的地方。
9. 使威:太守前往民众之间推行教化、彰显威严的行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张伯玉寄给新定(今浙江宁波)苏七太守的。诗人首先描绘了太守刚到任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景:渔民们驾船相迎,鸟儿在旗子周围飞翔。然后诗人描述了太守关心百姓生活的画面:检查贡茶的清单,体谅风物人情,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美好。最后,诗人表示对自己的惭愧之情,因为来得太晚,未能看到太守大展宏图的时刻。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太守勤政爱民的形象,以及诗人对这位新任太守的敬仰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新定苏七太守》是南宋诗人张伯玉的一首寄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分裂,战乱频发,社会矛盾尖锐。张伯玉身为文人,对国家的动荡和民众的疾苦深感忧虑。
在创作这首诗时,张伯玉本人也在经历人生的高潮与低谷。他曾担任官职,但后因故被贬,仕途坎坷。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愈发浓烈。
同时,这个时代正值南宋与金朝对立时期,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这使得诗人更加渴望和平,期盼友人在他乡也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因此,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