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恨
挂帆到何处,明月古扬州。
百计随愁尽,一生为客休。
干戈临暮境,风雨困春柔。
为问荀文若,能惭诸葛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扬帆去往何方,明月照耀古扬州。
无数计策都是为了消除忧愁,一生都在为了旅途奔波而暂歇。
战乱逼近这暮色中的边境,风雨困住了春天和它的温柔。
试问荀彧,是否会因为未能辅佐刘备而感到羞愧?
去完善
释义
1. 挂帆:挂起船帆,指乘船航行。
2. 古扬州:古代扬州城,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3. 百计:用尽各种方法。
4. 为客:以客身居处,指在外漂泊。
5. 春柔:春天的温柔,这里指春天美好的景象。
6. 荀文若:荀彧,字文若,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的主要谋士之一。
7. 诸葛:诸葛亮,蜀汉丞相,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去完善
赏析
《书恨》是北宋诗人晁说之所作的一首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诗。开篇两句“挂帆到何处,明月古扬州”,作者以想象的方式,描述了自己扬帆远航的场景。接下来四句“百计随愁尽,一生为客休。干戈临暮境,风雨困春柔”,表达了在暮年困境中,虽有智谋和抱负却难以施展,感到人生的无奈。最后两句“为问荀文若,能惭诸葛不”,则以荀彧和诸葛亮两位历史人物的对比,来凸显自己对功名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失望。全诗深沉地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恨》是宋代诗人晁说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期,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首诗中,晁说之以怀才不遇的愁绪和报国无门的忧愤为主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在诗人的创作时期,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困境之中。外有金国等边患压力,内有政治腐化、宦官弄权等问题。与此同时,知识分子们也面临着科举制度的压抑和朝廷的排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晁说之虽然才华横溢,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一生坎坷。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后又因直言不讳而遭贬谪,郁郁不得志。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现实充满了不满和无奈,从而在诗歌中流露出深沉的忧患意识。
通过分析这首诗的背景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作为一位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晁说之在面对现实的残酷时,既痛感自己的遭遇,又关心国家的命运。这种情感在他的一生中不断积累,最终在《书恨》这首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