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图
清谈何补晋江山,谁与中原了岁寒。
惟有白云三四片,飞来自向古琅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谈对修补晋朝江山毫无帮助,谁能帮忙解决中原地区的寒冬问题呢?只有那三四片悠然自得的白云,飞来飘去在古老的琅玕树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名士。他们崇尚老庄哲学,常聚集于竹林之中,饮酒赋诗,谈玄论道,世称“竹林七贤”。
2. 清谈:魏晋时期的一种风气,名士们喜欢聚在一起谈论哲理、品评人物、抒发胸怀,看似超脱世事,实则反映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3. 晋江山:指东晋的疆域,此处借指国家政权。
4. 中原:泛指中国中部地区,即黄河流域一带,此处借指中国的主要区域。
5. 了岁寒:意思是度过寒冷的冬天。这里比喻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中。
6. 白云:此处象征七贤的高洁品质和隐居生活。
7. 三四片:表示数量不多,强调七贤人数虽少,但精神可贵。
8. 琅玕:原指一种美丽的玉石,这里用来形容竹子的高雅品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竹林七贤图》,是诗人郑思肖在描绘一幅画面:画中七位文人雅士(即“竹林七贤”)在一片翠竹中聚会,谈论时事,却似乎无法挽救江河日下的东晋王朝。“清谈何补晋江山”,他们空有抱负和智慧,却无法力挽狂澜。然而,诗人也指出,在这片古老的竹林中,还有一股清流,那就是坚忍不屈的竹子。它们在严冬里依然挺拔,象征着民族的气节和情操。
第二句中的“谁与中原了岁寒”,作者暗含的意思是谁能像竹子一样,抵抗住外敌入侵的压力,保卫祖国,度过这个严冬?这是一个深沉而忧国忧民的问题,展示了诗人的家国情怀。
第三、四句则是诗人在解答这个问题:“惟有白云三四片,飞来自向古琅玕。”意思是,虽然国家正值多事之秋,但仍有高尚之士,犹如天边的白云,向往着高尚的品质和爱国之心。这些隐逸山林的贤士,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就如同那些坚硬耐寒的竹子一般,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有力地支持着祖国的河山。
整首诗歌通过画面中的“竹林七贤”形象,以及那屹立在寒冬中的翠竹,表达了诗人对勇敢抵抗外部侵略、坚守民族气节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人又抒发了自己对那堪可信赖的民族力量的忧虑和对未来命运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林七贤图》是南宋末年著名画家郑思肖的一首咏史抒怀诗。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文人,他在南宋灭亡后,坚决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这首诗描绘了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团体“竹林七贤”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魏晋文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不满和对民族气节的坚守。
在南宋末年,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蒙古军队的铁蹄已经踏破了南宋的江山,南宋朝廷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在这个时期,郑思肖作为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气节的文人,他对南宋朝廷的腐败和蒙古侵略者的暴行深感痛心。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竹林七贤”的描绘,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理解和同情。
同时,郑思肖还将自己的处境与“竹林七贤”相比拟,表达了自己虽然在乱世之中,但依然能够保持高洁的品性和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郑思肖作为一个文人应有的品质。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魏晋文人生活的诗作,更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怀、表达民族气节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