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帅归蜀
万水朝东弱水西,先生归去老峨眉。
人闲那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见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切水流都朝东方汇入长江,而江水却向西行。人们向四川方向望去,想到那位生活过的老师,年纪已大。在高楼之上,心境悠闲,想要看到遥远的峨眉山,但视线总被山峦阻隔。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危稹: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2. 刘帅:指刘盖,生平事迹无考。
3. 蜀:古代巴蜀地区,包括现在的四川一带。
4. 峨眉: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
5. 楼千尺:形容高楼的高度。
6. 人闲:指人们闲暇无事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送刘帅归蜀》是宋代诗人危稹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首句“万水朝东弱水西”以水流的方向暗喻友人离去的方向,暗示了友人在远方的牵挂之情。次句“先生归去老峨眉”则描绘了友人归去的地点,表达了对友人回到家乡安享晚年的祝福。
后两句“人闲那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见时”则以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和无尽的思念。即使相隔千里,只要友人在心中,诗人便能看得见峨眉山,感受到友人的存在。这种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不已。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离去方向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祝福;而通过想象的手法,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刘帅归蜀》是南宋诗人危稹在公元1188年所创作的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金对峙时期,当时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而北方金国崛起,两国局势紧张。危稹亲眼目睹了国家山河破碎的惨状,也感受着民生疾苦,为此他的诗歌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当时危稹因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贵,被贬至四川。然而这次贬谪却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底层,了解民间疾苦,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送刘帅归蜀》。
危稹在这首诗中以“送君归蜀”为引子,表达出对友人忠贞报国之心的赞许和敬仰。同时也通过描绘蜀地山川形胜,寄托了自己对于国家统一的渴望。通过对比金戈铁马的战场和诗人自己的落寞处境,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以及对社会动荡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