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

标题包含
水调歌头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苏轼、苏洵合称“三苏”。 苏辙自幼聪明颖悟,与其兄苏轼一同进入...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只担心自己会像王粲一样,长久地登上高楼,面对天涯,徒增无限怅惘。
去完善
释义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作《登楼赋》,寄托思乡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时间为主线,贯穿了作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复杂情感。开篇通过“离别一何久”点明主题,随即回顾往昔,追忆去年中秋时的孤独与忧愁,形成鲜明对比。接着描写眼前场景——彭城山下的聚会,清河古汴上的泛舟,以及宾朋满座的热闹氛围,展现出一种短暂的欢愉。 然而,这种欢乐很快被现实打破。“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一句转折,将情绪拉回到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中。最后两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则进一步升华了全词的情感层次,表达了对未来漂泊生涯的忧虑和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深刻感悟。 整首词语言流畅自然,情景交融,既有细腻的观察,又有宏大的哲思,充分体现了苏辙作为北宋文学大家的艺术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苏辙与兄长苏轼久别重逢又将分别之际。彼时,苏辙已年过半百,经历了宦海沉浮与人生聚散,内心对亲情尤为珍重。七年前的中秋,他与兄长在东武相会;而今,在彭城山下再度相聚,却又要各奔东西。清风明月间,兄弟二人泛舟古汴河上,饮酒赏月、听曲遣怀,然而离别的哀愁却如影随形。此词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中写就,既表达了对团圆的珍惜,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