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百丈山记

标题包含
百丈山记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他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查看更多
设极
去完善

译文
登上约100米高的山,行走大约3里的距离,右侧俯瞰的是陡峭的山谷,左侧是悬崖峭壁。在山路上铺满了石头,我们攀爬了十多级台阶才能越过。山的美丽从这里开始展现。 沿着山路向东,就能看到一条小溪。一座石桥横跨在小溪上。周围都是青藤和古树,即使在夏季的中午也不会感到炎热。水流清澈,从高处缓缓流下,发出“溅溅”的声音。过了石桥,顺着两侧悬崖蜿蜒曲折向上走,就看到了山门。这里有一座只有三间的小屋,虽然无法容纳很多人,但是前边能看到小溪流水,后面则是石头水池,两面的峡谷吹来的风,整日不断。门内跨过水池还有一座石桥。过桥向北,踏着石阶,就能进入寺庙。寺庙只有几间老房子,简陋狭小,没有太多可看的地方。但这里的西阁却很特别。西谷中的水沿着石头缝隙流入西阁下面,然后与东谷的水一起注入水池中。水从水池流出,就是之前所说的那条小溪。西阁位于溪流的上游,正好在水石冲撞激烈的地方,景色最为优美。于是在西阁后面造了一面墙,再没有其他景观。唯有夜晚在此睡觉,枕头和席子下面,整晚都能听到潺潺的水声。时间一长,更让人感到悲伤,这也是它让人喜爱的地方。 走出山门向东走大约十多步,就看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着陡峭的河岸,显得幽深危险。在树林之间向东南望去,能看到瀑布从前面的岩穴喷涌而出,在空中落下几十尺。水花四散如同洒落的珍珠和喷雾,如果灯光照射,会显得非常耀眼,几乎无法直视。石台位于山西南的缺口处,面对的就是芦山。这座山峰独立突出,而在几百里的范围内,各种山峰的高低都能看得清楚。太阳即将落山,余晖照耀着山峰,紫色的和翠绿的层层叠叠,数不胜数。清晨起来往下看,白云满溢山谷,如同海上的波浪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在其中起伏不定的,都好像在飞翔漂浮一样。有的出现,有的消失,片刻之间千变万化。石台的东边道路断绝,当地人凿开石头铺设台阶以便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祈祷风调雨顺。害怕危险的人可能不敢过来。然而,这山中最值得观赏的地方,到这里也差不多到头了。 我与刘充父、平父一起来到这里。
设极
去完善
释义
1. 百丈山:此处并无特定指代,根据下文描述,应是指一座有着众多优美景色的山脉。 2. 三里许:约3华里左右。 3. 绝壑:极深的山谷。 4. 垂崖:陡峭的悬崖。 5. 苍藤古木:葱郁的老藤和古老的树木。 6. 盛夏亭午:夏季正午时分。 7. 无暑气:没有炎热的感觉。 8. 石梁:石头搭建的桥梁。 9. 淙下:水流的声音。 10. 山门:佛寺的大门,此处可能指代进山门之处。 11. 小屋三间:简陋的小房子,总共只有三间。 12. 瞰:俯瞰,往下看。 13. 临:靠近,面对。 14. 风来两峡间:峡谷间的风吹过来。 15. 蹑石梯:沿着石头台阶向上走。 16. 老屋数间:老房子有几间。 17. 卑庳迫隘:地势低下且空间狭小。 18. 西阁:西侧的阁楼。 19. 水石峻激相搏:水流和石头激烈碰撞。 20. 可玩:值得欣赏。 21. 当……上流:位于……上游。 22. 壁其后:在其后面建墙。 23. 枕席之下:躺在床上。 24. 潺潺:溪水、泉水等轻柔流淌的声音。 25. 久:时间很长。 26. 益:更加。 27. 为可爱耳:因此非常可爱。 28. 林薄:树林。 29. 东南望:向东南方向看去。 30. 瀑布:从山顶或山坡倾泻而下的水流。 31. 前岩穴:前面的岩石洞穴。 32. 瀵涌:喷涌。 33. 空:天空。 34. 数十尺:几十英尺。 35. 沫:水花四溅。 36. 散珠喷雾:如同散落的水珠和喷雾。 37. 目光烛之:用眼睛观察它。 38. 璀璨夺目:非常耀眼。 39. 不能正视:无法直视。 40. 山西南缺:山的西南方向有缺口。 41. 揖:鞠躬行礼,这里指对山恭敬的姿态。 42. 芦山:可能指的是一座名为芦山的山峰。 43. 一峰独秀出:一座山峰特别突出。 44. 数百里间:方圆数百里的范围内。 45. 峰峦高下:山峰的高低起伏。 46. 日薄西山:太阳即将落山。 47. 余光横照:夕阳的余光照亮大地。 48. 紫翠重迭:紫色的山脉和翠绿的森林重叠在一起。 49. 不可殚数:数都数不清。 50. 旦起下视:第二天早上起床向下看。 51. 海波起伏:海浪起伏。 52. 飞浮来往:飞来飞去。 53. 或涌或没: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54. 顷刻万变:顷刻间千变万化。 55. 径断:道路断绝。 56. 乡人:当地人。 57. 容磴:预留出阶梯的位置。 58. 神祠:供奉神明的寺庙。 59. 水旱祷焉:祈求雨水和晴朗天气。 60. 畏险者:害怕危险的人。 61. 或:或许,有的。
设极
去完善
赏析
《百丈山记》赏析: 此篇文章是南宋著名文人朱熹为百丈山所作的游记。作者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百丈山的美丽风光,并展现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述了登山之路、山中的寺庙以及山顶的石台。 首先,作者通过描述攀登百丈山的过程,展示了山中美丽的自然风光。途中,作者发现了瀑布、小溪等美景,这些景色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也给人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其次,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寺庙和西阁。虽然寺庙简陋,但西阁却独有一番风味。西阁位于瀑布下方,周围水流湍急,景象壮观。在这里,作者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也为后来的离别增添了悲伤的气氛。 最后,作者描述了山顶的石台。这里地势险要,视野开阔,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峰和瀑布。夕阳西下时,阳光照射在山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然而,由于山路艰险,人们往往不敢轻易尝试。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对百丈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如“久而益悲”,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使得全文更加生动有趣。
设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百丈山记》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朱熹所作的一首古文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年),当时朱熹46岁。在这一年,由于政治斗争和党争的影响,朱熹被诬蔑为“伪学”,失去了职务,甚至被迫离乡背井。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如陆游、辛弃疾等,他们都受到了朱熹的深刻影响。此外,这个时期也是南宋社会的转折点,政治斗争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背景下,朱熹以百丈山的景物为依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百丈山记》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设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