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昭州 其三
忠孝从来不两全,两无忠孝倍堪怜。
自新有路君恩重,犹冀它时不愧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忠孝:忠诚与孝道,指对国家、民族和对父母的尊重、顺从、赡养。
2. 两全:两者都得到满足。
3. 两无:两种都没有。
4. 堪:能够承受,可以接受。
5. 怜:同情、怜悯。
6. 自新:自觉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7. 有路:有希望、有可能。
8. 君恩:皇帝的恩典或恩情。
9. 犹:仍然,还。
10. 冀:希望、期待。
11. 它时:将来、未来。
12. 不愧天:指行为符合天理,不违背良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邹浩的一种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首句“忠孝从来不两全”,直抒胸臆地传达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观点。忠诚国家、孝敬父母都是儒家所倡导的美德,但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同时兼顾,这使得诗人在两者之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挣扎。次句“两无忠孝倍堪怜”,则将这种矛盾放大,传达出诗人的无奈与悲哀。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这种痛苦之中,而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便是“自新有路”的积极意义所在。最后两句“犹冀它时不愧天”,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希望能在坚守忠孝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无愧于天地。整首诗既揭示了诗人的内心矛盾,又展现了他坚韧不屈的人生态度,是诗人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度剖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移居昭州 其三》是宋代诗人邹浩的作品,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此时,邹浩因直言敢谏而触怒皇帝,被贬谪至昭州(今广西桂林一带)。
在贬谪期间,邹浩目睹了战乱之后的民生疾苦,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他将自己的人生际遇融入到诗歌之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这些诗作展现了邹浩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成为他在昭州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
此外,宋哲宗元祐年间,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步繁荣,但在边疆地区仍然存在战争和动荡。邹浩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