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兵马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餧肉葡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
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鹤禁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
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
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何才能找到一位壮士,将天上的银河倾泻下来,彻底洗净所有的兵器,让它们永远不再被使用呢?
去完善
释义
挽天河:比喻消除战争;甲兵:武器装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篇开篇描绘了中兴将领收复失地的辉煌战绩,通过“捷书夜报”“破竹之势”等生动描写,烘托出胜利的喜悦氛围。随后,诗人笔锋转向对功臣的赞颂,特别是对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高度评价,体现了他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逐渐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尽管当下局势趋于稳定,但诗人敏锐地意识到,国家仍需警惕潜在的危机。“田家望望惜雨干”“城南思妇愁多梦”等句,细腻刻画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困境,反映了杜甫始终关注民生疾苦的仁者之心。结尾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更是寄托了诗人渴望和平、祈愿战争永不再来的美好愿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细腻的情感表达,充分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艺术造诣和思想深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值安史之乱即将平定之际。杜甫历经战乱漂泊,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此时听闻唐军收复山东等地,捷报频传,内心充满喜悦与感慨。然而,他并未一味沉浸在胜利的欢欣中,而是以深邃的目光审视时局,既为国家复兴而振奋,也对未来的隐患保持警惕。此诗既是杜甫对时代巨变的记录,也是他对历史兴衰的沉思,更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集中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