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鸿祐路偶作
寻幽无十里,阔处见风涛。
绿树雨中密,澹山云外高。
心情亲醉境,愁色上颠毛。
早赋归来引,悠悠误尔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寻找幽静的地方不过数里之遥,宽广的地方可见风起浪涌的景象。
雨中的绿树越发繁茂,远处的山脉在云朵之间显得更高。
人们的心情变得如同沉醉之境,忧愁的颜色爬上头顶的发丝。
早点开始撰写归来的文章,悠悠的岁月会让人们产生误解。
去完善
释义
《行鸿祐路偶作》是宋代诗人姚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注解:
1. 寻幽:寻找幽静的地方,这里指游览。
2. 阔处:宽阔的地方。
3. 风涛:大风大浪,这里指海上的景色。
4. 雨中密:形容树木在雨中显得茂密。
5. 澹山:淡色的山。
6. 云外高:形容山在云端之上显得更加高远。
7. 颠毛:头顶的头发,这里代指头发。
8. 归来引:古代诗词中的一种体裁,以描写归途中的情景为主。
9. 悠悠:形容时间长久。
10. 误尔曹:让你们受到耽误。尔曹,你们。
去完善
赏析
《行鸿祐路偶作》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诗人姚宽在游历途中,寻找幽静之地,突然见到宽阔的风景,展示了风的狂暴和水的激荡。同时,诗中也描写了雨中绿色的树、远处的山和云,构成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画面。诗人以酒解忧,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而最后两句,提醒人们要珍惜归途,避免迷失方向。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传达了人生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鸿祐路偶作》是南宋文人姚宽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正是金兵入侵、战乱频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姚宽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
姚宽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患意识。因此,在他的诗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他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也能体会到他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
同时,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一方面,由于战乱的影响,民众的生活困苦,流离失所;另一方面,统治阶级的奢侈糜烂和不关心民生疾苦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为姚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的来说,《行鸿祐路偶作》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时代,姚宽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关注和忧患意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