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黄仲宣九日

标题包含
次韵黄仲宣九日
又逢重九日,七载寓僧庐。 送酒人何在,迎风帽自如。 萸肥含味远,菊瘦著花疎。 祇么酬佳节,诗成茧纸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公远,字叔明,号西园,又号野趣主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主要活动在宋宁宗、宋理宗时期(1195年-1264年)。 杨公远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再次遇到重阳日,已经度过了七年的僧侣生活。 请问送酒的人在哪里呢?我依然戴着帽子,面对风吹雨打依然从容。 茱萸果实丰满,味道悠长;菊花虽然清瘦,但花朵盛开得疏朗有致。 就这样迎接节日的到来,我将用茧纸写下诗篇来感谢这个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重九: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 七载:七年。 3. 寓僧庐:指寄居于寺庙中。 4. 送酒人:指东汉末年著名文人、军事家曹操的儿子曹丕,曾写过《秋胡行》诗:“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设不食,旨酒盈尊杯。”中有“送酒”一词,这里借指友人。 5. 迎风帽:在风中戴的帽子。这里暗含了诗人在重阳节的冷风中仍然保持洒脱自如的心境。 6. 萸:即茱萸,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可做药用。古代重阳节有佩戴茱萸以驱邪避疫的习俗。 7. 含味远:形容茱萸味道浓厚。 8. 菊瘦著花疎:形容菊花花瓣稀疏,花朵瘦弱。 9. 祇么:只这样。 10. 酬佳节:感谢这个美好的节日。 11. 诗成茧纸书:用茧纸书写成的诗篇。茧纸,是用蚕茧制作的纸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杨公远在重阳节时的所见所感。首先诗人表达了每逢重阳佳节的感叹,紧接着叙述了自己在僧庐中度过了七个春秋。其中“又逢重九日,七载寓僧庐”表明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态度。接下来两句通过“送酒人何在,迎风帽自如”描述了诗人孤独却又洒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虽处境困厄却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茱萸和菊花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重阳节的氛围,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深深感慨。“萸肥含味远,菊瘦著花疎”形象地写出了茱萸之肥美和菊花之瘦疏,既展示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人以肥美的茱萸象征自己的深厚才情,瘦疏的菊花则暗示了自己处境的尴尬与无奈。 最后两句“祇么酬佳节,诗成茧纸书”表达了诗人以诗歌来度过佳节的方式,既是对自己才情的自信,也是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诗人把节日的庆祝方式写得如此简单而富有诗意,正是其生活态度和艺术风格的体现。整首诗体现了诗人清高脱俗的品质和深沉内敛的才情,使得这首《次韵黄仲宣九日》成为一首独具魅力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黄仲宣九日》是南宋诗人杨公远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铁骑的入侵使得国家局势紧张。 诗人在这个特殊时期,身世浮沉,人生际遇颇多波折。他曾为官,但后因战乱离职,过着隐居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又感叹命运多舛,心情复杂。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杨公远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拟人等手法,通过对重阳节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战争的忧虑。同时,他也通过歌颂菊花的坚贞品质,表达了对自己的期许和信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