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赵太虚画竹石
竹魂竹魄竹精神,飞落潇湘淇水濒。
千竿万竿竞青翠,吹风饮露千来春。
先生笔端自风雨,惊起竹魂无著处。
一点水墨化成龙,龙孙飞去鵞溪住。
先生把笔无逡巡,造物不敢私为春。
新梢劲节森寒玉,鸾凤无处栖梦魂。
晋人神仙如孙且,画竹每每天作雨。
唐人神仙如张臻,画竹每每闻鴈鸣。
先生自得入神手,一竿两竿发于酒。
当时大醉呼墨奴,一笔扫出竹千亩。
酒力安能夺化工,先生炼就金丹红。
一粒阳光照肺腑,森罗万象罗心胸。
有时持出风竹叶,银海不寒皆震慑。
有时持出雪中枝,恍如冻碧欺涟漪。
复能濡墨作石块,天然峭拔古且怪。
沙中伏虎草中犀,教人持向蓬莱卖。
竹之清虚石坚硬,以此发明真性命。
使人观石及爱竹,知有真个赵元静。
先生醉时常风颠,世人眼孔无神仙。
我今珍藏数本画,云鹤来也公归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竹子独立傲骨的精神,犹如潇湘竹林之境。
成千上万棵竹子争青翠绿,迎风霜而茁壮生长。
大师笔下自有风雨,使竹子的灵魂无处安放。
水墨挥洒化作龙形,子孙繁衍在鵞溪驻足。
大师挥毫不需犹豫,天地万物都因他而生辉。
新生嫩竹带着寒玉般的冷峻,鸾凤都无法在其中找到栖息之地。
画中仙人如孙且般潇洒,画竹时总让天空下起雨。
唐时的神仙如张臻,他的画竹总能听到雁鸣声。
大师的神来之手独步天下,豪饮美酒激发出无限灵感。
醉意盎然之际挥毫泼墨,瞬息之间画出千顷竹林。
酒的魔力怎比得上自然的鬼斧神工,大师用心炼制金丹以求大道。
心中的一粒阳光照亮五脏六腑,万千景象尽在胸怀之中。
有时画出的风吹竹叶,令人震慑;
有时画出雪中的枝条,仿若冰封碧波。
又能蘸墨画石块,天然险峻且古老怪异。
描绘沙中卧虎、草丛中犀牛的场景,让人惊叹,争相购买。
竹子寓意着清正廉洁,石头象征着坚定不移,共同揭示生命的真谛。
让人观画爱竹,知道有个真实的赵元静在此。
大师醉酒时常常疯癫,世人眼中却难觅神仙踪迹。
如今我珍藏了数卷画作,待云鹤来时,公已升天成仙。
去完善
释义
1. 潇湘:中国湖南省的别称。这里指赵太虚所画的竹子来自湖南一带。
2. 淇水:即淇河,位于河南省北部的一条河流,这里代指河南一带。
3. 千竿万竿:形容竹林繁茂。
4. 千来春:指经历了千百年的春天。
5. 鹅溪:这里指四川省中江县的鹅溪,唐代画家吴道子曾在此地居住过,他以画竹著称。
6. 无逡巡:毫不犹豫地。
7. 造物:制造万物者,这里指大自然。
8. 新梢:新生出来的竹枝。
9. 晋人:指东晋时期的文人墨客。
10. 唐人:指唐朝时期的文人墨客。
11. 张臻:唐代著名画家,擅长画竹。
12. 入神手:技艺高超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13. 一竿两竿:指画中的几根竹子。
14. 墨奴:文人的雅称。
15. 大醉呼墨奴:形容赵太虚在创作时的忘我状态。
16. 银海:眼睛的美称。
17. 冻碧欺涟漪:形容雪中的竹子在阳光下晶莹剔透的样子。
18. 复能:又能。
19. 沙中伏虎草中犀:形容石头奇形怪状。
20. 教人持向蓬莱卖:比喻将画作分享给懂欣赏的人。
21. 真性命:真实的生命。
22. 赵元静:赵太虚的字。
23. 风颠:疯癫,形容醉酒的状态。
24. 云鹤:指仙人。
25. 公归天:祝愿赵太虚离世后可以升天成仙。
去完善
赏析
《赠赵太虚画竹石》是一首赞美画家赵元静所绘竹石的诗词。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竹的精神面貌和独特气质。
首联写竹子具有灵魂、精神和生命,它们在湘江和淇水边茁壮成长。“千竿万竿竞青翠”表现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
颔联通过赞美赵太虚的画笔将风吹和露饮融入竹子的生长过程,展示了画家的独特技巧和高超艺术造诣。
颈联描述了画家笔下的竹魂犹如被惊起的龙,无法找到栖息之地,形象地表达了竹子挺拔秀逸的形象和画家炉火纯青的技艺。
接下来的几联,分别回顾了晋代和唐代两位著名画家的作品风格,以及对赵太虚画竹技艺的赞扬。
诗人借酒的比喻暗示赵太虚的画技源自内心的体验和对自然的深刻领悟,使画面充满生动和诗意。
诗人在后两联描述了赵太虚笔下竹石的多样表现力,以及其绘画技艺的超凡脱俗之处。
最后,诗人指出竹的清虚和石的坚硬的特性可以用来表达人的真实品质,强调赵元静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教育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赵太虚画竹石》是南宋诗人白玉蟾创作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描绘了赵太虚所画的竹石图,表达了诗人对画中景色的赞美和对赵太虚技艺的钦佩。
在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事业也得到发展,绘画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赵太虚作为当时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画作受到了很多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誉。白玉蟾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白玉蟾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失利,后来转向了道教,成为了一名道士。他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就包括赵太虚。他们在书画艺术方面有着共同的兴趣,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两位艺术家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走到了一起,相互学习、交流和欣赏对方的作品。这首诗既是对赵太虚画作的赞美,也是两位艺术家之间深厚友谊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