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六日同器远晚步童游桥 其二
濯锦江头小佛庐,二三良友亦同居。
僧敲暮鼓朝钟处,舒卷一编贤圣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濯锦江畔的小寺庙里,两三好友共居一室。在这晨钟暮鼓之处,我们一同翻开圣贤之书,潜心研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濯锦江:即成都锦江,传说古蜀国时期杜宇在此教民治水,江边建有杜宇庙,故称。
2. 小佛庐:指较小的佛教寺庙。
3. 器远:作者的朋友,具体人物不详。
4. 童游桥: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韩淲的作品,描述了诗人在濯锦江边的闲适生活。首句“濯锦江头小佛庐”描绘了诗人在江边的简陋住处,突出了其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接着“二三良友亦同居”则表现了诗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生活的愉悦氛围。
第三句“僧敲暮鼓朝钟处”,通过暮鼓、朝钟的形象,展现了寺庙的庄严肃穆气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而尾句“舒卷一编贤圣书”则展示了诗人热爱阅读、钻研古籍的精神风貌,同时传达出诗人以圣贤为楷模,追求道德境界提升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月十六日同器远晚步童游桥 其二》是南宋诗人韩淲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这一时期正处于南宋晚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韩淲正担任县令等职务,负责地方政务。他在任期间关注民生,体察百姓疾苦,积极倡导文化教育,使当地民众安居乐业。韩淲本人也颇受儒家思想影响,以民为本,关心国家大事,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社会。
在这一时期,宋朝已历百年沧桑,江山稳固,但由于北方金国和蒙古势力的威胁,使得边境战争不断,民间生活仍较艰苦。尽管如此,韩淲依然乐观向上,热爱自然,与友人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在诗中,他表达了对晚步童游桥的愉悦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墨客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