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超然 其二
山僧当年活计小,冷地不知人怪笑。
白云堆里强安身,石火光中多失照。
业风吹不到天亭,无著力处尽力争。
千岁灵龟退灵壳,而今步步火中行。
超然居士今庞老,一笑相逢重拨草。
全机透出上头关,平屐家风且安好。
且安好,走过市桥曾挞倒。
回头筑著老丹霞,咄这冤家何不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僧人当年的生计微薄,冷僻之地无人知会与嘲笑。
在白云堆砌的地方勉强安身立命,世事如石火般短暂无常难以为继。
业力之风无法触及至高境界,没有着力之处便竭力争取。
千年的灵龟褪掉灵力之壳,如今每一步都在火焰中行走。
超然居士如今的模样已非从前,一笑相逢间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全情投入越过难关,平淡的生活还需保持安稳。
平安无事就好,走过闹市时曾经受到颠簸。
回过头来筑起丹霞之境,这个冤家为何不说出来呢?
去完善
释义
1. "山僧":指住在山中寺庙的僧人。
2. "活计":这里指僧人的生活方式。
3. "冷地":指荒僻的地方。
4. "白云堆里":形容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
5. "石火光中":比喻人生短暂。
6. "业风":佛教用语,指世界万物生灭无常的力量。
7. "天亭":指天空,这里比喻超越世俗的境界。
8. "无著力处":指无法依靠外力的地方。
9. "千岁灵龟":比喻长寿的生物。
10. "退灵壳":指灵龟脱去外壳,喻指抛弃尘世的烦恼。
11. "步步火中行":形容在艰难的境遇中前行。
12. "超然居士":指赵超然,这里用作尊称。
13. "庞老":指唐代的禅宗大师庞蕴,这里是作者以庞蕴自比。
14. "重拨草":指再次相遇,这里表示与赵超然重逢。
15. "全机":指完整的禅机。
16. "上头关":指至高无上的境界。
17. "平屐家风":指平和淡泊的作风。
18. "走过市桥曾挞倒":指曾在闹市中遭遇困境。
19. "筑著老丹霞":指在丹霞山修行的一位禅师。
20. "咄这冤家":指赵超然,这里是亲切的称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释慧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及对同道中人深厚的理解与共勉。首句“山僧当年活计小”,描绘出诗人的谦恭态度,表示自己修行还不够,仍在学习和探索。接着诗人通过“冷地不知人怪笑”、“白云堆里强安身”、“石火光中多失照”等诗句,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同时也暗示出人生需要在困境中不断历练成长。
接下来的四句“业风吹不到天亭,无著力处尽力争。千岁灵龟退灵壳,而今步步火中行。”寓意着人生虽然有许多磨难,但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去面对和克服。如千年的灵龟褪去了外壳,重新勇敢地行走在烈火之中。这里既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又传达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
下阕中,诗人提到超然居士(指赵超然)和自己的深厚友情,彼此在经历生活中的种种困厄之后,仍能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同时,诗人借“全机透出上头关,平屐家风且安好。”来赞颂赵超然的高尚品格和处世哲学。最后诗人以幽默的语言回顾了过去的辛酸经历,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赵超然 其二》是南宋诗人释慧空的作品,创作于南宋后期。
在南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民族矛盾尖锐。在这期间,释慧空作为一位高僧,他既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又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首诗是释慧空对友人赵超然的唱和之作。诗中,他以自然的景象来比喻人生的无常,表达了他们对生死离别、世事沧桑的感慨。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充分的表达,使这首诗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