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宾客论

标题包含
宾客论
  古人称周公吐握下士,而天下归心。惟周公则可,何也?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于天下无嫌矣,故唯周公则可。禀上圣之姿,邪不得入,是以好士不为累也。汉武为戾太子立博望苑,使通宾客,多以异端进者。始皆欲招贤人,而天下贤人少,小人多,贤人难进,小人易合,难进者鸿冥,易合者胶固矣。何以知之?刘濞有枚乘、邹阳,不用其言,而应高、田禄伯为其羽翼;刘武有邹阳、韩安国,不用其谋,而羊胜、公孙诡为其腹心;刘安行阴德,好文辞,虽爱神仙黄白,未害为善,终以左吴伍被而败。以是而知虽骨肉之亲,非周公圣德,皆不可也。班固称“四豪者六国之罪人也”,今不复论矣。吕不韦习战国之馀风,陈豨值汉网之疏阔,逮乎魏其、武安,终以权势相倾,自武安之后,天子切齿,卫霍改节,则宾客之为害,固可知矣。公孙宏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非也。然谓之贤侯非党附朝宰,交乱将相者矣。其时武帝躬亲万机,严明御下,人自守法,不敢为非,宰相惟有平津,政出一空(原注:出《吕览》),自然无倾夺之势,其宾客故人,不居显位,似未足为朝廷患也。然主父偃言“朔方地肥饶阻河,蒙恬筑城以逐匈奴,来胡之本”,公孙宏以为不可,朱买臣发十难,宏不能得其一。又奏人不得挟弓弩,吾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唐朝赵郡人,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在唐宪宗时期开始进入官场,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等职位。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他历任尚书右仆射、左仆射、兵部尚书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宾客论》李德裕 此诗通过对古往今来各类人物的剖析,揭示了宾客对于国家政治的复杂影响。作者认为,并非所有身份的人都能妥善处理好宾客关系,只有具备非凡品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可以做到。在他看来,汉武帝时期的戾太子设立博望苑广纳贤才,但由于贤才难得,许多小人混入其中,导致朝政混乱。作者还举例了诸如刘濞、吕不韦等历史人物及其身边的宾客,进一步说明了宾客对政治稳定性的潜在威胁。 在作者看来,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严格法制,选拔贤能之士参与朝政。他认为公孙宏虽然建立了客馆招揽贤才,但并不能消除这些贤才与权臣之间的利益纠葛,因此他并不完全认可公孙宏的做法。同时,他提醒世人要注重品质,远离势利小人,以免陷入险恶的政治漩涡。 整首诗寓情于景,借史抒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宾客之于政治的重要性和潜在危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宾客论》是唐代诗人、政治家李德裕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文宗时期,大约在公元834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进入中期,国力逐渐衰退,政治腐败严重。 李德裕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学和政治才能,受到了朝廷的重视。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曾多次遭到贬谪。在创作《宾客论》时,李德裕正担任浙西观察使,远离权力中心,这使得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和国家的未来。 这首诗反映了李德裕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的渴求,希望这些人能够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实现国泰民安。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那些只注重名利的小人的厌恶,认为这些人是国家败亡的根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