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正月二十四日侍亲游罗浮道院栖禅山寺

标题包含
正月二十四日侍亲游罗浮道院栖禅山寺
淡云晓葱茏,野水清可揭。 山明草木秀,使里见琐细。 人闲境愈静,地暖春先逝。 桃李已青枝,落花空覆砌。 凉风稍可爱,习习来衣袂。 赤日虽未苦,炎炎逼裘毳。 道人疑有道,襟裳弊。 晨斋爨无烟,含糗聊卒岁。 空阶指荜拨,破屋缘薜荔。 拄杖挑笋蕨,折柳樊兰蕙。 居夷信何陋,即此可遁世。 敢师浴乎沂,不数山阴禊。 人生行乐耳,四海皆兄弟。 何必怀故乡,吾驾随所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过(1072年-1123年),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第三子,与其父苏轼、兄长苏迈合称“三苏”。 苏过自幼聪颖过人,深受父亲苏轼的教诲和熏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拂晓时分显得格外葱郁;野外的小溪清澈见底,水流潺潺。阳光照耀下的山林草木分外秀丽,农村里那些琐碎细微的事务映入眼帘。人心宁静时,周围的景致显得更加静谧;大地回春时,温暖如春的气息逐渐消逝。桃花和李树都已长出新绿,但花落满地,空自覆盖台阶。清凉的微风让人感到舒适,轻轻吹拂着衣角。火热的太阳虽然还未带来难忍的痛苦,但它的高温却让人感受到了压迫。那个看起来像有道之士的人,他的衣裳破旧不堪。早餐煮食没有烟火,只好将就着吃些干粮度过这一年。空荡荡的台阶旁边有竹子生长出来,破败的房子周围爬满了藤蔓。他拄着拐杖去挑竹笋和蕨菜,又折下柳树枝条来栽培兰花和蕙草。身居偏远乡村之地,确实显得有些简陋,但这地方或许正是隐居避世的理想之所。我们不敢模仿孔子在沂水沐浴,也不去赞美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修禊。人生就是要寻欢作乐,四海之内皆可为兄弟。何必挂念遥远的故乡,我的车马随时准备上路。
去完善
释义
1. “淡云晓葱茏”:淡云,稀薄的云层;晓,早晨;葱茏,形容草木繁茂。全句意思是清晨薄云缭绕下的山林草木繁茂景象。 2. “野水清可揭”:野水,野外的小溪或河流;清可揭,清澈得可以用手捧起。 3. “山明草木秀”:山明,山色明亮;草木秀,草木茂盛。 4. “使里见琐细”:使里,官职名称,这里指作者的职务;琐细,琐碎的细节。 5. “人闲境愈静”:人闲,人事纷扰暂停的时候;境愈静,环境更加宁静。 6. “地暖春先逝”:地暖,地气温暖;春先逝,春天逝去。 7. “桃李已青枝,落花空覆砌”:桃李,桃树和李树;青枝,绿叶初生的枝条;落花,凋谢的花朵;空覆砌,只覆盖在台阶上。 8. “凉风稍可爱,习习来衣袂”:凉风,凉爽的风;稍可爱,稍微让人感觉舒适;习习,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衣袂,衣服的袖子。 9. “赤日虽未苦,炎炎逼裘毳”:赤日,烈日;炎炎,炽热的意思;逼,逼近;裘毳,毛皮衣物。 10. “道人疑有道,襟裳弊”:道人,修道的人;疑有道,可能有一定的道行;襟裳,道袍;弊,破旧。 11. “晨斋爨无烟,含糗聊卒岁”:晨斋,早餐;爨无烟,煮饭时没有炊烟;含糗,吃干粮;聊,姑且;卒岁,度过一年。 12. “空阶指荜拨,破屋缘薜荔”:空阶,无人的台阶;荜拨,一种草本植物,茎叶可作野菜;破屋,破旧的房子;缘,沿着;薜荔,常绿藤本植物。 13. “拄杖挑笋蕨,折柳樊兰蕙”:拄杖,作为拐杖的手杖;挑,挑选;笋蕨,竹笋和蕨菜;折柳,折断柳树枝;樊兰蕙,用柳枝圈出一块地方种植兰蕙。 14. “居夷信何陋,即此可遁世”:居夷,居住在边远地区;信何陋,确实很简陋;遁世,避世隐居。 15. “敢师浴乎沂,不数山阴禊”:敢师,不敢与先贤相比;浴乎沂,语出《论语·先进篇》“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指孔子曾带领弟子在沂水边沐浴;山阴禊,王羲之《兰亭序》所记载的“修禊事也”的兰亭雅集活动。 16. “人生行乐耳,四海皆兄弟”:行乐耳,及时行乐;四海皆兄弟,出自《论语·颜渊篇》,意为四海之内皆为兄弟。 17. “何必怀故乡,吾驾随所税”:何必怀故乡,不必过于思念故乡;吾驾,指自己的车马;随所税,走到哪里就停在哪里。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与乡村生活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致观察,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述了淡云、野水、山明、草秀等自然景观。同时,也表现出田园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和季节变化。 “淡云晓葱茏”,诗人以一幅晨曦中云雾缭绕、生机勃勃的景象开篇,展现出大自然的生命力。紧接着,“野水清可揭”写出山间清泉清澈可见,用以表现诗人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愉悦心情。 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诗人也不忘关注民生。“人闲境愈静”体现了人们在此清静环境中过着宁静的生活。而“地暖春先逝”则描绘出气候温暖的地理特点以及春天早早离去的现实。 “桃李已青枝,落花空覆砌”意味着桃李之花的凋谢,反映出季节的更替,同时也暗示了美好时光的短暂。这些富有哲理的表达,使人想起苏轼的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随着诗歌的发展,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生动立体的农村生活画卷。诗人通过对道人、农人等人物的刻画,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如“道人疑有道,襟裳弊”描绘出一位修道者的形象,他虽然穿着破旧,但却给人一种有道行的印象。又如“晨斋爨无烟,含糗聊卒岁”刻画出农民的勤劳与简朴,即使物质生活贫乏,依然安于现状,追求内心的安宁。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他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无需过多留恋故乡,只要内心平和,就可找到生活的乐趣。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流露出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正月二十四日侍亲游罗浮道院栖禅山寺》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次子苏过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84年,即北宋元丰七年。 在这一年中,苏过的生活经历了许多变化。他的父亲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苏轼的家眷也随之迁至黄州。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过陪伴着父母游览了罗浮道院栖禅山寺,并创作了这首描绘寺庙风光的诗篇。 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是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但政治环境却较为动荡。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贬谪,这使得苏过一家的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他们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过写下了这首诗歌。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罗浮道院栖禅山寺的美景,表达了对自己家庭生活的热爱和对父亲的敬爱之情。同时,他也传达出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处困境,也要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