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大夫吴人到官之数月凿池引泉植芙蕖大变晋俗遂忘江湖之想作诗寄题芙蓉亭
先生腹有五车书,宜著天禄与石渠。
一日不可食无鱼,何不置之于江湖。
迩来得邑古塞隅,饮酪披毳如羌胡。
汾水浊恶山童枯,不知先生何为娱。
忽然寄诗遣长须,报我县圃开榛芜。
昔为沮洳今可潴,下灌秔稻池之余。
清流题目带红芙蕖,炯然不染先生如。
簿书扰扰徒喧呼,不妨行吟学三闾。
吏民已化愚溪愚,能和紫芝于蔿于。
教条自简俗自纾,三尺不犯鞭与蒲。
愿君越吟小踟蹰,晋楚未觉肝胆殊。
长短莫较鹤与凫,弹铗且缓归来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先生学识渊博,应当去天禄阁与石渠书院施展才华。
每日不能缺少鱼肉美味,何不把生活放在江湖之中?
近来居住到古代边塞附近,吃喝粗疏如同北方少数民族。
汾河水浑浊,山中儿童都枯瘦,不知道先生在这里如何寻乐?
突然寄来诗篇,让我的胡子长长,告诉我县里的菜园子已清理干净。
过去荒芜的土地现在可以蓄水,灌溉稻田之余还能养鱼。
清澈的水中带着红色的荷花,如同先生那坚定的意志不受污染。
公务繁忙但不妨碍我学习屈原行吟。
官员和百姓都已经变得谦虚和善,可以和紫芝一同在诗海中徜徉。
教育自己的方式要简单易懂,不要拘泥于世俗繁琐的规定。
但愿您能在晋楚之地稍作停留,分享我们的感悟。
不必比较谁高谁低,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好。希望有一天能听到您的佳音。
去完善
释义
1. 天禄:汉代天禄阁,此指藏书的地方。
2. 石渠:汉代石渠阁,也是指藏书的地方。
3. 迩来:近来。
4. 邑:这里指治理的地方,即作者的治所。
5. 汾水:山西省的一条河流。
6. 山童:山上的草木。
7. 羌胡: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8. 薄书:公家文书。
9. 三闾:屈原曾做三闾大夫,这里是作者自比。
10. 愚溪: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时,曾写下《愚溪诗序》。
11. 紫芝于蔿于:紫芝老人,此处为隐者形象。
12. 三尺:古代县衙的标志。
13. 越吟: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处士,善歌,后世以“越吟”喻指隐居生活。
14. 鹤与凫:喻指贤才与庸人。
15. 弹铗:战国时冯谖弹铗而歌,抱怨自己的处境。
16. 归来乎:呼唤朋友归来的话语。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吴人官员的诗。首先通过对其学识的赞誉,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接着通过描绘其所治理地区的环境恶劣,表达出对他在如此困境中的疑虑。然而,当他寄来诗句报告其整治县圃的成果时,作者对他充满了敬意和赞赏。尤其是他能够化繁为简,使得当地民众变得淳朴。他的诗歌才能、仁爱之心以及疏政的智慧,使他成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者。最后,作者鼓励他要坚定不移地为民做事,表现出对吴人的深深期许和信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苏过所作,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1100年)。此时正值宋朝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然而,士人阶层对于国家治理、民生福祉等问题仍存在深刻的关切和忧虑。
在诗中,苏过描述了清源大夫吴人到官数月后,对当地环境进行改造,挖掘水池,引来清泉,种植芙蕖,使当地面貌焕然一新,人们忘却了江湖生活的烦忧,过上了安宁祥和的生活。这正是诗人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苏过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他在诗中将吴人的事迹描绘得栩栩如生,表达了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