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夜坐杂咏十首 其二
簷头风铁响铮铮,簷外浪浪槁叶鸣。
别有宫商人未识,一炉活火听瓶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屋檐上的风铃叮咚作响,檐外的落叶沙沙相随。
还有那些商贾和官人们不曾知道的,那是炉火上的水沸声,像是在倾听一只竹瓶吹出的音乐。
去完善
释义
1. "簷头":指房屋檐顶。
2. "风铁":风吹过金属物件的声音。
3. "铮铮":形容金属撞击声或风吹物动的声音。
4. "簷外":屋檐之外的地方。
5. "浪浪":形容物体翻涌不断的样子。
6. "槁叶":枯黄的树叶。
7. "别有":别有一种,表示不同的。
8. "宫商":古代音阶中的宫音与商音,此处可理解为音乐。
9. "人未识":人们尚未认识了解。
10. "一炉活火":意为正在燃烧的炉火。
11. "听瓶笙":聆听瓶子里的音乐。这里指诗人通过观察、倾听自然景物及其声音来感受美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夜中的景致和感受,将自然界的风、铁、浪、叶的声音与人间的生活气息相结合,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于生活中微小细节的独特感悟。在诗人眼中,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细枝末节中。同时,诗中的"宫商"与"活火"也暗示了诗人对于音乐和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中夜坐杂咏十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徐瑞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65年至1274年之间,这是南宋末期的动荡时期,北方的蒙古帝国崛起并逐渐南侵,南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在这段时间里,徐瑞作为一个文人,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任江南东路安抚使、司农少卿等职,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庶民。在这期间,他目睹了战乱带来的百姓疾苦,对国家局势深感忧虑。
这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关心国家命运,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因此,徐瑞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在风雪之夜独坐时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战争平息、国家安宁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