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五位颂 其五

标题包含
五位颂 其五
兼中到,解走之人不触道。 一般拈掇与君殊,不落是非方始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兼容并蓄的同时,能够理解并接受不同观点的人不会触及道。一般地摘取与你有所不同,不落入是与非的争论中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
去完善
释义
"兼中到":指同时具备中庸之道,达到中的境界。 "解走之人不触道":理解并践行中庸之道的人不会违背道理。 "一般拈掇与君殊":寻常的道理与你说的并不一样。 "不落是非方始妙":不落入是非的争论才更为巧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位颂 其五》以“青”为主题,旨在表达人生哲理和道德境界。诗句传达了处世之道和超越世俗的哲学思考,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才情和深厚的学识。 首句“兼中到”意味着在兼得中和的过程中达到某种境界。这里的“中”指的是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的思想;而“兼”则意味着兼容并包、包容万物的宽广胸怀。这句诗暗示了诗人在寻求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通过调和各种矛盾冲突来实现人生的和谐。 第二句“解走之人不触道”则在阐述一个人生哲理: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人生真谛的人,是不会轻易触及道家的教义的。这里的“解走之人”指的是那些已经领悟到人生真谛的人,他们深知道家的教义并非绝对的真理,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和调整的。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批判精神。 第三句“一般拈掇与君殊”则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拈掇”意为挑选、抉择,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向读者展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这句诗意味着诗人认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世人不同,体现出诗人独立的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气质。 最后一句“不落是非方始妙”揭示了这首诗的主题和主旨。这句诗告诉我们,只有超越了世俗的对错观念,才能达到真正的美妙境地。这里的“妙”指的是一种超越世俗、超凡脱俗的美妙境界,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精神高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位颂 其五》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这是唐朝的一个繁荣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 王之涣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相对平静。他在青年时期曾游历长安,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但并未获得功名。后来,他在家乡做了一名县令,因为治理有方,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最终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 在王之涣生活的时代,唐朝的文化和艺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诗歌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学形式之一,许多诗人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看法。王之涣的这首诗就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