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首山亲切颂
日暮阴云郊野深,重阳到后菊花新。
不因西峤残冰尽,争得东山一带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郊外被浓厚的乌云笼罩,重阳节过后,菊花又重新开放。如果不是因为西山上的残冰已经完全消融,怎会换来东山一带的春天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 这里指的是题目中的"第四十一首山亲切颂"。
2. 日暮: 指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也就是傍晚时分。
3. 阴云: 低垂的乌云。
4. 郊野: 郊外原野,泛指乡间或城市的周边地区。
5. 重阳: 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农历九月初九,有赏菊、登高远眺等习俗。
6. 菊花新: 指新的菊花开放,形象地描绘了重阳节前后菊花盛开的景象。
7. 西峤: 西边的山脊,这里可能指的是长江上游一带的山脉。
8. 残冰尽: 残余的冰雪消融,意味着春天的来临。
9. 东山: 位于江苏南京的一处风景名胜,这里用来比喻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象。
10. 一带春: 指春天来临时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青”为主题,描绘了春日傍晚的景象。诗中,“日暮阴云郊野深”一句展现了夕阳时分,天空被厚重的乌云笼罩,郊野显得格外深邃的景象。接下来的“重阳到后菊花新”则描绘了重阳节过后,菊花盛开的新景象。在诗人眼中,菊花盛开不仅意味着秋天的到来,更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希望。
随后,诗人用“不因西峤残冰尽,争得东山一带春”两句,表达了自然界中的力量与生机。这里的“西峤”指的是西方的山岭,“东山”则是东方的山峦。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出,正是由于西边的山岭上冰雪消融,才会为东边带来春天的气息。这一景象寓意着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第四十一首山亲切颂》是清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06年,正值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苏轼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一度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后又因政治原因被召回京城。在这段时间里,苏轼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道,颇有田园归隐之意。
当时,北宋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官僚腐败严重。苏轼作为一名正直的文人,他对国家的现状感到忧虑和痛心。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苏轼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生活的美好,这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第四十一首山亲切颂》正是苏轼在这段时期的感悟之作。在这首诗中,他以山为喻,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坚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生活中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苏轼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也是这首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