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第十五龙牙乌龟颂

标题包含
第十五龙牙乌龟颂
石龟语话是谁闻,无耳髑髅夜听深。 天晓便藏无影树,太阳虽照不能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头上的乌龟在说话有谁听见呢,没有耳朵的头骨在夜里聆听得深沉。 白天到来的时候它就藏在无影树下,尽管阳光照耀也无法找到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石龟:这里指的是龙牙山古刹前的石雕乌龟,象征吉祥长寿。 2. 语话:说话的声音。 3. 无耳髑髅:指没有耳朵的骷髅,形象地描绘出深夜寂静的氛围。 4. 天晓:指天亮的时候。 5. 无影树:传说是一种神树,白天阳光照射时枝叶茂盛,夜晚则隐去踪迹。 6. 太阳:此处指代白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龙牙乌龟”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句通过描绘石龟无声地说话的场景,暗示了有些道理和真理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而不是通过耳朵去聆听的。第二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个观点,以“无耳髑髅”的形象比喻,表明真正的智慧和领悟是超越听觉的。 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对“无影树”和“太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理解:人生就如同一棵无形的树,虽然我们的存在如同阳光一样耀眼,但终究无法在世间留下永恒的痕迹。这样的理解显然充满了哲理和禅意,让人不禁陷入沉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龙牙乌龟”这一形象的描绘,揭示了人生哲理的真谛,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见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富有哲理的画面,让人深思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第十五龙牙乌龟颂》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这是白居易在唐帝国政治、文化繁荣时期生活并担任官员的一段时期。 在这一阶段,白居易在政治上积极建言献策,主张实行儒家的“仁政”,提倡节俭和务实。然而,他的直言不讳也引起了皇帝和一些权臣的不满。在文学上,他与元稹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倡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揭露社会黑暗面、关注民生问题的诗歌。 在时代背景方面,唐朝自贞观之治以来,国力逐渐强盛,文化艺术繁荣。但到了唐宪宗时期,宦官势力逐渐崛起,朝政日益腐败。在这种情况下,白居易等文人志士希望以诗歌为社会改革提供思想支持。同时,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宽容,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在民间传播,这对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对乌龟这一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长寿、平安的追求。他将乌龟比作龙牙,象征其长寿和尊贵地位。同时,他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