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仰山山河颂
一句称提万象分,摩竭空自掩重门。
当初衲子微开眼,插筯炉边当火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句诗的意思是:“一句经文就可以概括世间万事,摩竭座虽然广大,却只能掩盖重重门户。一开始那些修禅的人微微睁开眼睛,把竹杖放在炉边当做烧火的柴禾。”
去完善
释义
"称提万象分":此句中,“称提”有褒扬、赞美的意思;“万象”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分”即区分。全句意指赞美天地万物的种种现象及特征。
"摩竭空自掩重门":“摩竭”在这里是指佛教的摩竭鱼,是一种巨大的海鱼,象征着广大无边;“空自”意为徒劳地;“掩重门”指的是关闭了大门。整句意思是说,广大的宇宙虽然看似闭锁了,但无法掩盖万象纷呈的事实。
"当初衲子微开眼":“当初”指最初的时候;“衲子”是对僧人的称呼;“微开眼”意为略微睁开眼睛。
"插筯炉边当火焚":“插筯”是将筷子插入炉灰中的动作,在这里代表不介意;“炉边”指的是柴火堆旁;“当火焚”是跟火有关的动作。整句意味着,僧人即使对万象赞叹不已,也能保持平静的心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第五十一仰山山河颂”为题,意指诗人面对壮丽河山时的赞美与敬仰之情。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这首诗:
首先,诗人开篇以“一句称提万象分”来形容眼前的山河景象,寓意着诗人通过这句诗就将天地间的万种风情尽数捕捉。这里的“称提”意味着衡量和把握,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洞察力。而“万象分”则传达了天地间无穷无尽的形态变化,体现了自然界的博大精深。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摩竭空自掩重门”的景象。这里的“摩竭”指的是佛教中的摩竭鱼,它经常用来象征大海或者宽广的领域。而“掩重门”则表示摩竭鱼的深邃广阔,使得人们难以窥探其中奥秘。这一句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想要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
然后,诗人通过“当初衲子微开眼”这一句,揭示了当时诗人所处的情景。“衲子”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或者其他修行者。“微开眼”意味着诗人或僧人睁开眼睛,看到了眼前壮丽的山河景色。这一句将人与景相互融合,让人感受到诗人在此刻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领悟。
最后,诗人以“插筯炉边当火焚”作为结尾,表达了在山河美景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这里的“插筯”指的是僧人在修行过程中的一种日常行为,表示诗人渴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同时,“炉边当火焚”则传达出一种禅意,象征着诗人希望通过燃烧自己来照亮前方的道路,体现了一种勇于追求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第五十一仰山山河颂》是清朝诗人李白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和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李白正处于中年时期,他曾在官场任职,但因性格豪放、不拘小节而屡遭贬谪。尽管他在官场上并不顺利,但他的诗才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在《第五十一仰山山河颂》这首诗中,李白以俯视的视角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美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了清代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