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十一首 其四
百非路绝透离微,四句情忘发上机。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百种杂念都已消失无影踪,我专注于这四句诗的感受和意境之中。竹子再密也不能阻挡水流经过,山再高也无法阻碍白云飘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百非:即指各种过错或批评。“百”是泛指,非实数。
2. 路绝:道路断绝,形容难以达到的状态。
3. 透离微:领悟到深奥的佛法。
4. 四句:此处指佛教中的“四大皆空”观念。
5. 情忘:忘记世俗之情。
6. 上机:佛教用语,指进入更高层次的境地。
7. 竹密:竹子繁茂。
8. 流水过:指水通过竹林而流。
9. 山高:山的高度。
10. 白云飞:白云飘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百非路、四句情、竹林和高山四个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首先,“百非路绝透离微”描绘了一个艰难的境地,类似于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境与挫折。然而,诗人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却能突破重重阻碍,达到一个超脱的境界,这是诗人想要传达的第一个信息:勇敢面对人生的困境,并努力寻求解脱。
接着,“四句情忘发上机”中的“四句情”指的是佛教教义中的“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而“发上机”则意味着诗人领悟到了超越世俗的智慧,将这四谛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传达了诗人的第二个信息:通过佛学智慧,可以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实现心灵的升华。
接下来的两句,“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则是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人生哲学的理解。竹子虽然密集,却不能阻挡流水的流动;高山虽然险峻,却不能阻止白云的飘荡。这表达了诗人认为,无论是困境还是挑战,都不能阻止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脚步。
整首诗在表达诗人超脱世俗、领悟哲理的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十一首 其四》是宋代诗人释智鉴所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凄美画面,表达了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创作时间:这首诗作于宋代,具体年份不详。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唐宋之交,文学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诗歌创作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诗人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人生际遇:释智鉴作为一位僧人,对于世事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精神的敬佩和惋惜。在这段时间里,他可能经历了一些人生的起起落落,这使他对诸葛亮的精神产生了共鸣。
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僧人都致力于弘扬佛法,如释智鉴这样的诗人也是其中之一。此外,宋代的社会风气相对较为开放,人们对历史和人物的评价也更为客观,这也是释智鉴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去赞美诸葛亮的原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