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长史李少府入蜀
行行独出故关迟,南望千山无尽期。见舞巴童应暂笑,
闻歌蜀道又堪悲。孤城晚闭清江上,匹马寒嘶白露时。
别后此心君自见,山中何事不相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一人缓缓地走出了故乡的城门,向南望去,千山万岭绵延不尽。
看见跳舞的巴地儿童,应该会暂时感到欢乐;听到歌颂蜀道的歌曲,又会感到悲伤。
夕阳西下,孤独的城池在清江之上渐渐关闭,一人一马在白露时节寒冷地嘶鸣。
分别之后,你我之间的心意自能明了;在这山中,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让我们思念彼此呢?

去完善
释义
1. 行行独出故关迟:孤身一人迟缓地走出故乡。
2. 南望千山无尽期:向南望去,有无数的青山绵延不绝,看不见尽头。
3. 见舞巴童应暂笑:看到跳巴舞的孩童应该会暂时开心一笑。
4. 闻歌蜀道又堪悲:听到唱有关蜀道的歌曲,又令人感到悲伤。
5. 孤城晚闭清江上:傍晚时分,一座孤独的城池关闭在清江之上。
6. 马寒嘶白露时:马儿在寒冷的露水中嘶鸣。
7. 别后此心君自见:分别之后,你的心情只有你自己知道。
8. 山中何事不相思:山中有什么事情不能让人产生思念之情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送别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离去的伤感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之情。
首联“行行独出故关迟,南望千山无尽期”描绘了友人离别的场景,通过“行行”“独出”“故关迟”等词表现出友人离去的孤独和无奈,而“南望千山无尽期”则暗示了这次离别或许意味着长久的分离。
颔联“见舞巴童应暂笑,闻歌蜀道又堪悲”则表现了作者对于友人前路的不安与担忧。其中“见舞巴童应暂笑”表示尽管友人即将面临重重困难,但仍希望他能暂时抛开烦恼,而“闻歌蜀道又堪悲”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前路艰险的担忧。
颈联“孤城晚闭清江上,匹马寒嘶白露时”描绘了友人即将抵达的目的地景象,通过“孤城晚闭”“匹马寒嘶”“白露时”等词渲染出阴郁的氛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的忧虑。
尾联“别后此心君自见,山中何事不相思”则表现了作者对于友人离去的伤心以及对于友人的深切关爱。其中“别后此心君自见”意味着作者将永远关注着友人的生活,而“山中何事不相思”则表示无论友人在何处,作者都会时刻思念着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长史李少府入蜀》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当时正值盛唐时期,国家富强,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韩翃作为宫廷文人,经常受到皇帝的召见和赏识。他与皇帝关系密切,曾两次担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然而,他并非一帆风顺。在他任职期间,曾因犯错误而被降为散官,但很快又被任命为襄阳刺史。这次被任命为长史李少府的僚属,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入蜀对于官员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职务调动,因为四川地区富饶而偏远,往往是朝廷贬谪或任命官员的地方。因此,韩翃在送别李少府时,一方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们对未来仕途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