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文堂
束带峩冠集会文,郡侯著语到诸君。
平居讲习须朋友,退食工夫在典坟。
士学何先先尚志,书生务业业惟勤。
鹍鹏他日扶摇上,共致云霄庆策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诸位文人雅士齐聚一堂,参加此次文学盛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结束日常事务后,回到书斋,研究古籍便是我们提高修养的最佳途径。
求学之路始于立志,而读书人应以勤奋作为我们的座右铭。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未来有一天,我们如鲲鹏般扶摇直上,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共同庆祝我们的辉煌成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会文堂:古代书院的讲堂或藏书楼。
2. 袁说友:南宋官员,字起岩,自号西塘居士,慈溪(今浙江慈溪)人。
3. 束带峨冠:形容官员的穿戴。束带,指系紧腰带,峨冠,高帽子。
4. 郡侯:古代诸侯国的郡长官。这里指当地的地方官。
5. 诸君:各位读书人。
6. 平居:平日,平时。
7. 讲习:讲解和研究学问。
8. 须朋友:需要朋友的帮助和鼓励。
9. 退食:本指朝廷大臣退朝就食,这里指学习闲暇之时。
10. 工夫:时间和努力。
11. 典坟:经典书籍。
12. 士学何先:士人学习应该先从什么开始。
13. 尚志:崇尚崇高的志向。
14. 书生务业:读书人要致力于学业。
15. 惟勤:只有勤奋。
16. 鹍鹏:大鹏鸟。
17. 扶摇上:凭借风力飞向高空。
18. 云霄:天空。
19. 庆策勋:庆祝取得的功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一首描绘书院生活的诗歌。诗中表达了对文人聚会的赞美和对学习的热情。首联“束带峩冠集会文,郡侯著语到诸君”描述了文人学士们穿着整洁、头戴峨冠聚集在书院里学习,聆听郡守的教诲。这是诗人对书院学习氛围的生动刻画,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热衷和尊重。
颔联“平居讲习须朋友,退食工夫在典坟”则是对书院日常生活的描绘。诗人认为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朋友的陪伴和交流,而在课余时间,则需要钻研古籍,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交友和学术研究的重视。
颈联“士学何先先尚志,书生务业业惟勤”则是诗人对于求学的态度和建议。他认为读书人学习应该以立志为先,只有树立远大志向,才能在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进;而勤奋是求学的根本,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读书人的期望和鼓励。
尾联“鹍鹏他日扶摇上,共致云霄庆策勋”则是对学子们未来的展望。诗人希望这些学子能够像鲲鹏一样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是诗人对书院学子的期许和鼓励,也是诗人对国家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书院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对交友的重视以及对学子们的期许和鼓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会文堂》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一首描绘文人雅集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南宋王朝在北方金国的压力下偏安江南,但文学、艺术等领域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袁说友经历了科举考试失利、出任地方官职等人生际遇。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在宋高宗时期未能及第,直至孝宗时才登进士第。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等职,最后在绍兴府任通判。在这段时期,他与当时的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共同切磋诗文,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包括南宋时期的文人生活、科举制度以及政治形势。当时,文人阶层受到了朝廷的重视,许多文人士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此外,南宋时期也是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诗词歌赋等各种文学形式都有所发展。然而,这个时代的政治形势却并不乐观,金国对南宋的进攻使得国家面临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文人雅集成为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他们在诗酒唱和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