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四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繁花之间斟一壶美酒,独自畅饮却没有亲友相伴。
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加上我的影子就成了三个人。
月亮不能理解喝酒的乐趣,影子也只是跟随着我而已。
暂且陪伴着月亮和影子,趁着春天好好享受欢乐。
我唱歌的时候月亮也陪伴着我,我跳舞的影子凌乱不堪。
清醒时我们互相欣赏对方的才艺,醉后则各自散去。
希望永远与这样的快乐相伴,约定在未来相见于遥远的银河。
如果天空不喜欢酒,那么酒星就不应该在天上。
如果大地不喜欢酒,那地上就不会有酒泉。
既然天地都喜欢酒,喜欢酒也就无愧于天意。
听说清酒如同圣人,而浊酒也可媲美贤者。
既然贤者和圣人都已经品尝过酒的美味,又何必去追求神仙的生活呢?
三杯酒就能通晓人生大道,一斗酒就足以领悟自然的奥妙。
只在乎喝酒时的乐趣,不用向清醒的人宣扬。
春天的咸阳城里,千花竞艳如锦绣般美丽。
谁会在春天独自忧愁呢?应该痛痛快快地喝酒。
人生的际遇、寿命的长短都是天生的,一杯酒就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
喝醉了之后似乎忘记了天地,孤独地躺在枕头上。
忘记了自我的存在,这才是最大的快乐。
万千的忧虑就像那无数的酒杯,虽然烦恼很多,但是酒却很少。
倒满酒后忧愁仿佛都离我而去。
由此可知酒圣的境界,只有喝酒后内心才会真正打开。
放下粮食去住首阳山,颜回空着肚子挨饿也不放弃信仰。
现在的人并不喜欢饮酒作乐,那些虚名又有什么用呢?
螃蟹的大钳子就是黄金液体,酿酒的糟堆就是仙境的缩影。
让我们尽情地品尝美酒,借着月光在高高的亭台之上畅饮吧!

去完善
释义
1. 花间:指鲜花盛开的季节。
2.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朋友。
3. 既不解饮:不能理解喝酒的乐趣。
4. 交欢:共同享受快乐。
5. 无情游:指没有感情牵连的游乐。
6. 邈云汉:形容遥远的天空。
7. 贤圣:指酒圣和圣贤。
8. 三月咸阳城:指春天里的咸阳城。
9. 穷通:指命运的坎坷和通达。
10. 造化夙所禀:指生来命运已定。
11. 齐死生:把生死看作一样。
12. 兀然:孤独的样子。
13. 穷愁:指极度的忧愁。
14. 酒圣:擅长饮酒的人。
15. 酒酣:饮酒至痛快的时候。
16. 辞粟:辞去俸禄。
17. 卧首阳:隐居于首阳山。
18. 屡空:常常饥饿。
19. 安用哉:有什么作用呢?
20. 蟹螯:螃蟹的大钳子。
21. 金液:炼丹术中的仙药。
22. 糟丘:酿酒剩下的糟粕堆积成的小山。
23. 高台:指月下的亭台楼阁。

去完善
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以诗人的个体心灵体验为主题,表达了他在明月下独自饮酒,怀抱深沉感慨的情景。四首诗分别展示了李白的才情、豪放、任性以及苦中作乐的精神风貌。在欣赏这四首诗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丰富而复杂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从而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组诗共四首,分别描绘了酒中情、月下沉思、闲游山水和人生如梦的情景。本回答主要结合第一首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进行创作背景的分析。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正值李白的晚年时期。这个时间段内,由于政治斗争以及个人性格的原因,李白被排挤出朝廷,流放到偏远的夜郎。他的人生经历了一次重大转折,从朝堂之上瞬间跌入困顿之境。在这个时期,李白深感孤独,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用诗歌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绪。
在744年的唐朝,社会繁荣昌盛,但政治腐败严重。此时正是大唐盛世的晚期,繁华的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虽身陷困境,但他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以豪放的诗句抒发自己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