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淮上春日

标题包含
淮上春日
边寒客衣薄,渐喜暖风回。 社后未闻燕,春深方见梅。 壮怀频抚剑,孤愤强衔杯。 北望山河语,天时不再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戴复古(1167年-约1240年),字式之,号石屏山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境贫寒。 戴复古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他的诗风豪放,语言质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北方天气寒冷时,访客的外衣都显得单薄,然而慢慢地,随着温暖的春风回到大地。春天到了深处,梅花才得以看见。虽然春天的气息已经回归,但燕子还没有出现。 我时常满怀豪情地抚摸着剑,一边孤独的怀着满腔愤怒强迫自己举杯消愁。向北方看去,祖国的山河呼唤着我,只是如今的天时不等人。
去完善
释义
【边寒】指边远地区寒冷的天气。 【客衣薄】在外作客,衣物单薄。 【暖风回】指春天逐渐回暖。 【社后】指立春后的祭祀活动。 【未闻燕】没有听到燕子归来,表示春意尚浅。 【春深】春天的晚期,接近初夏。 【梅】梅花,春天的象征。 【壮怀】豪壮的情怀。 【抚剑】抚摸佩剑,表示有武艺或壮志。 【孤愤】孤独、愤懑的心情。 【衔杯】端起酒杯。 【北望】向北望去,表达对北方事物的关注。 【山河】代表国家的领土和河山。 【天时】自然规律,也可以指国家发展的时机。 【不再来】难以再次得到的好时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淮上的春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时局的忧虑。首联写边疆寒冷,作者身着单薄的衣裳,但逐渐感受到了暖风的回归。这一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和对温暖的渴望。颔联写春天还未听到燕子的叫声,却已经看到了梅花盛开,表现了春天的悄然来临和作者的敏锐观察力。颈联中的“壮怀”和“孤愤”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的心境,他频繁抚摸宝剑,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但又因心中的孤独愤懑而勉强举杯消愁。尾联中的“北望山河语”暗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认为天时已经过去,无法挽回。整首诗以春日为背景,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戴复古的《淮上春日》一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年份难以考证。此时南宋政权已经建立,但北方大片土地仍处于金朝统治之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依然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常常以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独立的渴望。 戴复古一生漂泊,曾投身军营,后又辞官归隐。他游历各地,了解民间疾苦,对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危机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首《淮上春日》中,他以春日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担忧。 诗中的“春风十里”描绘了淮上春天的美景,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于此,而是敏锐地察觉到“杨柳青青”背后的危机。这里的杨柳指的是金国侵略者,而“青青”则暗示着他们的势力日益壮大。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自己对民族危亡的忧虑。 此外,诗中还提到“杜宇声声”,这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反映。杜宇又称杜鹃,相传它的叫声意味着悲伤和痛苦。在这里,戴复古借用杜宇的叫声,表达了人们对战乱和苦难的深切痛感。 总之,戴复古的《淮上春日》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