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求仁斋和赵使君
一编论语半言仁,克复工夫理趣真。
敛在黄堂三寸地,散为横浦十分春。
元阳有宰群霾伏,太极无边万象陈。
生意源源如谷种,即为天地本来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篇《论语》教导我们半个字就是"仁",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和趣味。把它集中在一尺见方的黄堂之地,却可以扩散到横浦的整个春天。这里的元阳犹如主宰一切的君主,让所有的阴霾都臣服于他,而太极则像无边的画卷,包容了万象。就像种子一样,只要有生命力的源泉,就能成为天地的本原。
去完善
释义
1. 论语:这里指《论语》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记录汇编,共二十篇,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2. 一编论语:指《论语》一书的内容丰富。
3. 半言仁:《论语》中讲“仁”的部分占了约一半,因此说是“半言仁”。
4. 克复:恢复,使之还原;引申为使某事得以完成。
5. 工夫:即功夫,此处的意思是做学问的工夫。
6. 理趣:对道理的领悟。
7. 黄堂:古代太守衙门的美称。这里指的是作者的知府职位。
8. 三寸地:形容地方不大。这里表示作者虽然官职不大,但是有仁爱之心。
9. 横浦:泛指各州县。此处指作者所辖地区。
10. 元阳:本指元气。这里可能指圣贤的智慧或者高尚的品质。
11. 群霾:众多的阴暗邪恶。
12. 伏:隐藏,这里指被压制住。
13.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观念,认为宇宙的根源就是“太极”,阴阳二气由之而生。
14. 万象:各种事物。
15. 陈:呈现,展示。
16. 生意:生机勃勃的样子。
17. 源源:源源不断。
18. 谷种:种子,比喻事物的起源或来源。
19. 天地本来身:按照古人观点,天地本是人的本体,人是由天地化育而成的。
注释完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赋求仁斋和赵使君”,表达了诗人对求仁斋的赞美和对赵使君的敬仰之情。首联以“论语”开篇,强调了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观念,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求学过程中的心得。颔联通过比喻手法,将求仁斋的三寸土地比作是儒家学问的发源地,将横浦的万物生长比作是仁爱的传播。颈联则描绘了赵使君治理下的百姓安居乐业、邪恶势力无处遁形的景象,表现出他对这位长官的高度赞誉。尾联则以谷物播种作为象征,寓意仁爱的传承生生不息,成为天地间的根本之道。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儒学精髓的独特理解,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理想主义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求仁斋和赵使君》是南宋诗人刘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7年左右,即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古诗时,刘黻正经历着人生的动荡时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深感怀才不遇的痛苦。然而,正是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从而激发了他在诗歌创作中的热情。
当时,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外部面临着金国的侵扰,内部则因皇位之争而陷入动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刘黻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在这首《赋求仁斋和赵使君》中,刘黻以“仁斋”为题,表达了对仁爱、公正的追求。他以诗言志,希望统治者能够关心百姓,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刘黻的个人情感,也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