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崦
西崦东冈取次行,倚松小立又诗成。
山风溪月宝无价,牧笛樵歌画有声。
半顷莱田供伏腊,一间茅屋老升平。
未知沮溺今何似,却怕诸生问姓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西边的山腰和东边的山脊上随意行走,依靠松树稍作休息便又酝酿出诗篇。山间的风和溪水的月亮如同无价的宝贝,牧童的笛声和樵夫的歌谣犹如画卷中的声音。半亩菜地足以应付冬夏的祭祀,一间简陋的茅屋见证了古老的太平盛世。不知古代隐士如今怎样了,但生怕学生们询问我的姓名。
去完善
释义
1. 西崦:指西山。
2. 取次:随意、任意地。
3. 倚松:依靠着松树。
4. 宝无价:宝贵且无价的物品。
5. 牧笛樵歌:牧民和樵夫的歌唱声。
6. 半顷莱田:约五亩的菜地。
7. 伏腊:即三伏天和腊月。
8. 老升平:向往平静的田园生活。
9. 沮溺:古代隐士。
10. 却怕:反而担心。
11. 诸生:众儒生。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西崦》中,诗人方岳以其独特的方式描绘了自然之美、田园生活以及文人墨客的情趣。全诗共八句,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句)以“西崦东冈取次行,倚松小立又诗成”开篇,描述了诗人漫步于山间田野的场景。这里的“西崦”和“东冈”分别代表了西方的山峦和东边的丘陵,而“取次行”则传达出诗人随性而行的心境。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诗人背靠松树稍作停留,灵感涌现,于是又一首诗篇诞生。这一部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山林的宁静与诗意盎然。
第二部分(第三、四句)以“山风溪月宝无价,牧笛樵歌画有声”为转折点,开始描绘自然景色的丰富层次。“山风溪月”是山中的自然风光,它们是无价的珍宝,带给人们愉悦与宁静。而“牧笛樵歌”则是乡村生活中富有民间气息的声音,它们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第三部分(第五、六句)通过“半顷莱田供伏腊,一间茅屋老升平”传递出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这里,“莱田”指的是种植蔬菜的土地,“伏腊”是古代农事活动的节日。这两句诗意味着在广袤的田园间,诗人拥有半顷菜地来满足日常所需,过着简朴的生活。同时,一间茅屋作为安身之处,象征着诗人追求平淡安详的生活方式。这部分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图景,体现出其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第四部分(第七、八句)以“未知沮溺今何似,却怕诸生问姓名”结束,揭示出诗人对于自己的隐居生活有所担忧。这里的“沮溺”是春秋时期的隐士,他们放弃名利,选择了遁世隐居。诗人以沮溺自比,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同时,他担心学生们询问他的名字,反映出自己不愿被人知晓的内心世界。这种担忧恰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得全诗情感更为丰富且具有深度。
总之,这首《西崦》通过对自然景色、田园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出诗人方岳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崦》是南宋诗人方岳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北方领土被金国侵占,国土分裂严重。而方岳则是南宋后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歌才情出众,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
在这个特殊时期,方岳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早年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政治斗争和个人原因辞官回乡。此后,他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潜心创作诗歌,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在《西崦》这首诗中,方岳以委婉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通过描绘山林中的鸟鸣、涧水等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生态环境的优越和乡村生活的宁静。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又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