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声
寂寞曾非迹,能闻乃辨声。
于人缘有感,在物本无情。
涛怒中秋盛,雷威百里惊。
更论空谷答,至理自相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寂寞:这里指声音的微弱或无人听见的寂静状态。
2. 曾非迹:并非曾经存在的痕迹。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声音传播的一种认知,即声音在空气中扩散并不留下任何可见的痕迹。
3. 能闻:能够听到。这里的"闻"是动词,表示听的动作。
4. 乃辨声:才可以分辨出声音的不同。这里的"辨"是动词,表示分辨或识别的意思。
5. 人缘:人与人的关系。这里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6. 有感:有所感触或触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声音的情感反应。
7. 在物:指物体或事物。这里可以理解为物质实体。
8. 本无情:本来就没有感情。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认为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而物体本身并没有情感。
9. 涛怒:波涛汹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声音的激烈程度。
10. 中秋盛:中秋节时的声音最为响亮。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声音传播与环境关系的观察。
11. 雷威:雷声的威力。这里用来形容声音的震撼力。
12. 百里惊:百里之外都能感到震惊。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声音传播距离的描述。
13. 空谷答:指山谷间的回声。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声音反射现象的观察。
14. 至理:最高的道理或真理。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声音传播规律的总结。
15. 相倾:相互倾慕或推崇。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不同声音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咏声”为题,构思巧妙,旨在通过声响探讨万物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首联便表达出声音并非依附于某种状态或物质而存在,而是经由听者所感知,体现了人对世界的参与性体验。颔联则将人与物区分开来,强调了声音作为情感载体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人们对声音产生感情共鸣。颈联描述了大自然中的两种强声——涛声和雷声,呈现出声音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尾联进而引出了空谷回应的意象,暗示了声音的反射和传播可以跨越距离,展现出声音现象中蕴含的物理规律和人文哲理。整首诗以其特有的视角描绘了声音的多面性,既有生动的自然景象,又饱含深远的哲理思考,展现出韦骧诗人对诗词的独特诠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韦骧的《咏声》作于北宋时期。在北宋时期,文人墨客多寄情于诗酒之间,此诗就是这种氛围下创作的。
诗人韦骧在当时的官场生涯并不顺利,曾在地方担任一些职位,但并未得到重用。他游历山川、寄情诗书,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无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或许就是他身处寂寥之境时对自然之声的感悟。
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北宋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最终由赵匡胤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除了词这种新兴文体迅速崛起之外,诗歌也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诗人韦骧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将自己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咏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