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真长木犀 其三
长怜花月不相谋,月满花开得更休。
待倚高楼吹铁笛,为君极意作吟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期同情鲜花和明月不能相互了解,月亮圆满时花儿盛开得更加动人。期待登上高楼吹奏铁笛,为你尽情地歌唱秋天的美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和:指以诗相答。
2. 真长:生平未详,当是作者的朋友或亲人。
3. 木犀:即桂花。
4. 长怜:长期感到遗憾。
5. 花月不相谋:形容花卉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这里借指美好的时光不能共存。
6. 更休:更加停歇,这里是说桂花在月圆时盛开,二者难以共存。
7. 倚:靠着。
8. 高楼:此处指高楼之上。
9. 铁笛:用铁制作的笛子,吹出的声音清亮高亢。
10. 为君:为你。
11. 极意:尽心竭力。
12. 吟秋:吟咏秋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和真长木犀 其三》是南宋诗人孙应时所作,描绘了自然美景中的月光与花卉。诗中表达了他对美好景色的感慨,以及对知音的渴望。
首句“长怜花月不相谋”,表达了作者对月亮和花卉不能同时出现的遗憾。这里的“相谋”一词,意味着月亮和花卉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展现出更加美丽的景象。然而,现实却是月亮和花卉各自独立,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紧接着的第二句“月满花开得更休”,描绘了月亮圆时,花儿盛开的情景。尽管它们无法同时出现,但当它们各自展现出最美的时刻时,也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这里的“更休”,意味着这种美景并非永恒,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在第三句“待倚高楼吹铁笛”中,作者设想了自己站在高楼之上,吹奏着铁笛的场景。这里的高楼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他愿意站在高处,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而铁笛则代表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为君极意作吟秋”,意味着诗人为了表达对知音的感激之情,愿意用心去创作诗歌。这里的“吟秋”,是指诗人借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悟,同时也暗示了对知音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和真长木犀 其三》通过对月亮、花卉、高楼和铁笛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美好的感慨和对知音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真长木犀 其三》是南宋诗人孙应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正值南宋后期,战乱频繁,国家积贫积弱,社会矛盾激化之际。
孙应时在南宋末期任职于地方官府,对于民间疾苦和社会现象有着深入的了解。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常常展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他的时代,由于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而官员贪腐严重,使得民众的生活雪上加霜。
这首诗中的"木犀"是指桂花,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孙应时在诗中借咏桂花的美好,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国家治理的不满和对民生艰难的同情。此外,诗中提及的真长可能是指当时的官员或名人,他们可能过着相对富裕的生活,但孙应时认为这种表面的繁华并不能掩盖社会的深层问题。
总的来说,这首《和真长木犀 其三》反映了南宋末期社会矛盾重重、民生困苦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孙应时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志士对国家的忧虑和关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