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非子
非本韩国诸公子,胡乃人形心蝮虺。
身既入秦而媚秦,肆无忌惮浮商李。
狂言著书三十篇,读者能无污唇齿。
且言仁义不足用,唯有严刑堪致治。
斯言岂足称人言,反悖经常灭天理。
助秦为虐犹庶几,名教不容良可耻。
昔者韩虔尝篡晋,远溯其源固应尔。
吾欲火书而人人,周孔之道不如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并非韩国的诸位公子,怎么会有如此的心蛇蝎?
身在秦国却巴结秦国,肆意妄为地讨好商人李。
狂妄地说著书三十篇,读的人怎么能不感到恶心。
并且说仁义不足以应用,只有严刑才能治理国家。
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称作人的言论,反而违背常理灭绝天理。
帮助秦国残暴还算好,名誉教化不能容忍实在是可耻。
以前韩国的韩虔曾经篡夺晋国,追溯根源也应该这样。
我想焚烧这些书籍让每个人都明白,周公和孔子的道理不是这样的。
去完善
释义
非本韩国诸公子,胡乃人形心蝮虺:这两句的意思是,韩非虽然出身韩国的贵族,但他的心却像毒蛇一样恶毒。这里通过比喻形象地刻画了韩非的性格特点。其中,“韩国诸公子”指的是韩非的身份背景,“人形心蝮虺”形容韩非心机深沉、狠毒的一面。
身既入秦而媚秦,肆无忌惮浮商李:这两句描绘了韩非在秦国时阿谀奉承的形象。他毫无顾忌地在商鞅、李斯之间摇摆,试图讨好秦国的统治者。其中,“入秦”指韩非来到秦国,“浮商李”表示他游走在商鞅和李斯之间。
狂言著书三十篇,读者能无污唇齿:这两句描述了韩非肆无忌惮地写出了一本书,书中的观点令读者读后无不感到恶心。其中,“狂言著书三十篇”表示韩非写出了许多放肆的言论,“读者能无污唇齿”暗示他的言论令人不齿。
且言仁义不足用,唯有严刑堪致治:这两句概括了韩非的核心政治理念,他认为仁义道德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严格的刑罚才能带来国家的安定。其中,“仁义不足用”强调了他对仁义的否定态度,“严刑堪致治”则表明他主张严刑峻法治国。
斯言岂足称人言,反悖经常灭天理:这两句对韩非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他的言论违背常理和天理,不足以成为人们认同的准则。其中,“岂足称人言”表示这种观点不值得人们去认同,“反悖经常灭天理”则强调了他的观点与常理相悖。
助秦为虐犹庶几,名教不容良可耻:这两句指出韩非为秦国出谋划策,实质上是助纣为虐,这种行为在儒家名教的观念下是非常可耻的。其中,“助秦为虐犹庶几”意味着韩非在为秦国效力方面仍有可取之处,但总体上仍被认为是助纣为虐的行为;“名教不容良可耻”表达了韩非的行为在儒家名教的标准下是不可容忍的。
昔者韩虔尝篡晋,远溯其源固应尔:这两句追溯了韩国的历史,指出韩国曾经篡夺晋国,因此韩非有如此的思想和行为也有其历史的根源。其中,“韩虔尝篡晋”是韩国历史中的一件重要事件,此处借以说明韩非性格的形成与韩国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吾欲火书而人人,周孔之道不如是:这两句表示作者对于韩非及其思想的强烈不满,他希望将韩非的书烧毁并传之于众,揭示韩非的思想与儒家周公、孔子的原则背道而驰。其中,“火书而人人”意为焚烧韩非的书并将其传播出去,“周孔之道不如是”表示韩非的思想不符合周公、孔子的儒家原则。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韩非子的评论诗。诗人从韩非子的身世、作品及思想出发,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首先,作者点明韩非子并非韩国贵族出身,却心怀险恶,以“蝮虺”来形容其品性,表达出对其本质的贬抑。其次,诗人提到韩非子投入秦国并为秦国出谋划策,展现出他毫无顾忌、趋炎附势的一面。接下来,诗人指出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虽有三十篇,但内容狂悖、不堪入目,甚至主张抛弃仁义道德,实行严刑峻法以求国家治理。这一观点被诗人痛斥为“斯言岂足称人言,反悖经常灭天理”,认为其违背了人伦常道和天地间的大道理。然而,虽然韩非子的主张在儒家看来近乎邪说,但对于秦国来说却是有益的,这令诗人感到尴尬与羞耻。诗人将韩非子的祖上韩虔称为篡逆之臣,表示其家族历来都有不忠之举,这也成为诗人质疑韩非子品行的一个依据。最后,作者表达了焚毁《韩非子》一书,以避免这种离经叛道的思想毒害民众的意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韩非子》是宋代诗人释文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7年,此时正值宋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释文珦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他虽然身世显赫,但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文精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释文珦在年轻时便对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韩非子的著作情有独钟。在阅读韩非子的时候,他深感其思想的深刻和独特,同时也感叹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公。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读韩非子》,以表达自己对韩非子思想的敬仰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在诗歌中,释文珦通过对韩非子思想的赞美,表达了对公正、公平和仁爱的渴望。他认为,只有在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首诗体现了释文珦作为一个诗人兼哲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