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
流泉在石上,细路在石下。
天宇闭复开,竹树邃而雅。
我来不值桂壑风,月寒病骨艰迎逢。
野田午后爱日烘,杖藜扶去穿谾豅。
霜清水落石正瘦,落叶拥径行龙钟。
决流作瀑飞短虹,小阁踞坐尘虑空。
萧然一笑出山去,回首峻壁纷青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淌下来,蜿蜒的小径沿着石头的边缘伸展。
天空时闭时开,竹子和树木显得幽静且雅致。
我来到这里,没有赶上桂花飘香的时节,冷冽的月光让我有些生病,难以适应这里的风物。
午后的田野里,阳光洒在地面上,暖意融融。我用拐杖支撑着行走,穿越了这个地方。
河水已经变得清澈,水中的石头显露出来;落叶堆满了小路,像是龙钟的老者走在路上。
水流湍急,形成瀑布,像是一道彩虹一样划过天际;我在小阁中坐下,心头的忧虑渐渐消散。
最后,我微笑地离开了这里,回头看那座耸立的峭壁,已经被染上了青红相间的颜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石洞:指桂林山水中的一处景点,以岩石形成而得名。
2. 流泉:流动的泉水。
3. 石上:指水流从石头上流过的地方。
4. 细路:小路。
5. 天宇:天空。
6. 闭复开:形容天空时而阴沉,时而晴朗。
7. 竹树:竹子和其他树木。
8. 邃而雅:深远而又雅致。
9. 不值:没有遇到。
10. 桂壑风:来自山谷的风,带有桂花的香气。
11. 月寒:寒冷的月光。
12. 病骨:生病的身体。
13. 艰迎逢:难以遇到。
14. 爱日烘:珍惜阳光照耀。
15. 杖藜:手杖。
16. 穿谾豅:穿过深山峡谷。
17. 瘦石:枯瘦的石头。
18. 拥径:被落叶覆盖的小径。
19. 行龙钟:形容走路迟缓的样子。
20. 决流:分流的水流。
21. 瀑布:飞流直下的水流。
22. 短虹:彩虹。
23. 小阁:小木屋。
24. 踞坐:坐着休息。
25. 尘虑:尘世的忧虑。
26. 萧然:无拘无束的样子。
27. 出山去:走出山林。
28. 峻壁:陡峭的山壁。
29. 纷青红:各种颜色的交织。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作者心境的诗。诗中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山谷、流水、细路、竹树等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人用“天宇闭复开”表达了时空的转换,暗示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接下来的诗句则描述了诗人悠闲地穿过野田,欣赏着深秋的美景。而在寒冷的夜晚,诗人则在瀑布旁的小阁内静坐,感受着内心的宁静。最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笑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洞》是唐朝诗人唐仲友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此时正值唐朝鼎盛时期,社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唐仲友的人生际遇颇为丰富。他曾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这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深受当时及后世的喜爱。
与此同时,唐朝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人们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解放。这使得唐仲友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此外,唐朝的政治制度也相对完善,为文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唐仲友的诗歌创作得以蓬勃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