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目寺牡丹
行人那得不如狂,谪下僊真衣锦裳。
要识洛阳姚魏色,烦君千里到维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大目寺牡丹》是宋代诗人陈宓创作的一首赞美牡丹的诗。以下是注释:
1. 行人:路上的人,这里泛指看到牡丹的普通民众。
2. 那得:怎能。
3. 如狂:像发狂一样,形容欣赏牡丹时的激动心情。
4. 谪下:被贬谪到人间。这里将牡丹比作从天上下凡的仙人。
5. 衣锦裳:穿着华丽的衣裳,形容牡丹花的外观。
6. 要识:要想认识。
7. 洛阳:中国河南省的一个城市,自古以来就是牡丹的重要产地。
8. 姚魏色:指的是姚黄和魏紫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姚黄为黄色,魏紫为紫色。
9. 烦君:劳驾您。
10. 千里到维扬:从洛阳远赴维扬欣赏牡丹。维扬即扬州,位于江苏省,是中国著名的牡丹观赏地之一。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大目寺牡丹》中,陈宓描绘了被誉为“花中之王”的牡丹花的美丽和尊贵。诗人以仙人的形象来比喻牡丹,彰显了其高贵气质和不凡地位。
诗的第一句“行人那得不如狂”,表达了人们面对牡丹花海时的激动和惊喜之情。诗人在此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牡丹情感和生命力,使其更具魅力。接下来两句“谪下僊真衣锦裳”,将牡丹比喻为从天上贬谪下来的神仙,身着华丽的衣裳,突显了其尊贵的身份和高尚的品质。
随后,诗人又以洛阳的姚魏牡丹作为对比,赞美了大目寺牡丹的独特之处。“要识洛阳姚魏色,烦君千里到维扬”,这两句告诉读者,若要领略洛阳牡丹的风韵,还需不远千里来到维扬(今江苏扬州)的大目寺欣赏这里的牡丹。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大目寺牡丹的喜爱和赞誉,同时也强调了其地域特色和独特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目寺牡丹》这首诗是南宋著名文人陈宓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所作。陈宓,字师文,号罗浮山人,时任静江府知府。他出身世家,博学多才,曾担任多地的州郡长官,政声显著。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正值南宋政局相对稳定之时,南宋朝廷在宋高宗赵构的领导下,政治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然而,边境地区的民族矛盾仍然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宓作为地方长官,不仅要关注民生,还要维护国家边疆的安全。
在这首诗中,陈宓描绘了大目寺牡丹盛开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牡丹花这一意象,也反映出诗人在紧张的政治生活之余,不忘陶冶情操、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这首诗既展示了陈宓的人生态度,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