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平仲二首 其二
穷达皆昨梦,死生同一波。
幻身非我有,薄俗奈渠何。
霜树柯茎少,江湖洲渚多。
老来不禁泪,未忍过怀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无论是贫穷还是显达,都像是昨夜的梦一场;生死如同水流,波涛起伏无常。
虚幻的身体并非真正属于我,世俗的浅薄又能奈何?
霜染的树枝上叶子稀少,江湖中的沙洲绿洲却繁多。
年岁渐长眼泪难以自控,难忍悲痛走过心中的那片山坡。
去完善
释义
穷达:指贫穷与显达,即贫贱与富贵。
昨梦:昨晚的梦,这里比喻短暂易逝的过往。
死生:生死。
同一波:意指如同江河之水,流逝无返。
幻身:虚幻的身体,这里借指人生短暂的境遇。
非我有:不是属于我的东西,意味着无常,短暂。
薄俗:轻薄的习俗,这里指现实社会的风气。
奈渠何:奈何于它,对世俗无可奈何之意。
霜树:秋天里的树,这里用秋天象征人生的暮年。
柯茎:树枝与树干,喻指枝叶凋零,生命将尽。
江湖:长江与洞庭湖,这里泛指江河湖泊等广大水域。
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未忍:无法忍耐,形容悲痛的心情。
过怀坡:过,经过;怀,思念;坡,苏轼号东坡居士。这句表达作者悲伤的情绪以及对苏轼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王质悼念挚友李平仲之作。诗人以“穷达皆昨梦”起笔,表达了世事如烟、人生无常的感慨。接下来以“死生同一波”传达生死观,寓意生死之于人生不过如同水波般起起落落起伏。 “幻身非我有,薄俗奈渠何”揭示了生命的虚幻本质和世人对道德的轻视。
接下来的两句,“霜树柯茎少,江湖洲渚多”,诗人以江头的枯枝与江湖中的洲渚作对比,隐喻时光流逝,生命消逝,但大自然却依然存在。“老来不禁泪,未忍过怀坡”则表达了诗人痛失挚友的心绪和对苏轼的怀念。整首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李平仲二首》是宋代诗人王质在悼念挚友李平仲逝世时所作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8年),此时正值北宋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在这段时间里,王质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失利,未能进入官场,因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较深刻的了解。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批判时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创作《挽李平仲二首》期间,北宋朝政日趋腐朽,政治斗争激烈,知识分子受到排挤。然而,王质并没有被这黑暗的社会环境所淹没,他依然坚守信念,关注民生,以诗歌表达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