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臣怨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农民们抱怨什么呢,竟然想要与当权者理论。他们不了解天地的规律,只是徒劳地怨恨风雨的不公。他们想要谈论植物的痛苦,诉说昆虫的艰辛。然而当他们徘徊在宫殿周围时,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
某一天,他们在城市中悲泣,泪水洒满田野。如果他们想收集民间的歌谣和传说,那么这些言论应当是可取的。

去完善
释义
1. 农臣:古代指从事农业劳动的百姓。
2. 所怨:心中不满的事情。
3. 乃:表示转折,却。
4. 干:干预,指求诉于统治者。
5. 人主:君主,这里指当时的唐朝皇帝。
6. 天地心:天地的意愿,这里指自然的变化规律。
7. 徒然:白白地,没有效果地。
8. 风雨:自然现象,这里象征社会的不安定。
9. 将论:将要谈论。
10. 草木患:草木遭受的灾害,这里比喻农民的苦难。
11. 欲说:想要说出。
12. 昆虫苦:昆虫遭受的痛苦,这里比喻农民生活中的困苦。
13. 巡回:来回走动。
14. 宫阙:宫殿,这里代指皇帝。
15. 傍:旁边。
16. 无由:没有办法。
17. 一朝:一天。
18. 哭都市:在城市的哭声中,这里是形容农民在城市中的不幸遭遇。
19. 泪尽:眼泪流尽,这里是形容极度悲痛。
20. 归田亩:回到田野,这里指农民重返家园。
21. 谣颂:民间的歌谣。
22. 若:如果。
23. 采之:采集,这里指收录。
24. 此言:这些话。
25. 当:应当。
26. 可取:可以采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农民的无尽哀怨。诗人借“农臣”之口,抒发了农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切忧虑。在诗歌中,“农臣”并无明显的抱怨对象,而是将自己困在“天地心”与“风雨”之间,展现出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感。诗中的“草木患”和“昆虫苦”是对自然生态失衡的隐喻,同时也暗示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命运。
“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是整首诗歌的点睛之笔,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在绝望中寻求希望的挣扎。他们试图通过向统治者申诉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但始终难以实现。因此,诗人呼吁采集民谣,倾听底层人民的心声,这对于社会的治理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农民的哀怨之情进行描绘,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无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农臣怨》是唐代诗人元结创作的一首描绘农民疾苦的诗。这首诗约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肃宗至德二年(755-757年)之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时期,民生困苦,战乱频繁。
元结,字次山,唐朝文学家,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在安史之乱期间,元结曾率领族人避居江南地区,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他深感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歌,以表达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农民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不仅要承担沉重的劳动,还要受到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民的生活状况极度恶劣,甚至到了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地步。而元结正是通过这些诗句,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农村面貌和社会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