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
彩弦非触指,锦瑟忽闻风。
鴈柱虚连势,鸾歌且坠空。
夜和霜击磬,晴引凤归桐。
幽咽谁生怨,清泠自匪躬。
秦姬收宝匣,搔首不成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什么声音跟天地相通,悬挂在视野中的仿佛是瑶筝。
五彩的弦线并非触及手指,锦瑟却突然间随风传来声响。
雁柱似乎在空中遥相呼应,鸾歌声好像从空中坠落下来。
夜晚伴随着寒霜击打着磐,晴天引来凤凰回归梧桐。
这幽咽的声音是谁发出的怨恨?清凉之音自然不是我自己的声音。
秦姬收好她的宝匣,轻轻地搔首,却无法成功演奏出这样的音韵。
去完善
释义
1. 天通:这里是指筝声传播之广,可以与天地相通。
2. 瑶筝:瑶是美玉的意思,瑶筝就是装饰精美的筝。
3. 彩弦:装饰华丽的筝弦。
4. 触指:用手触摸琴弦。
5. 锦瑟:华丽如锦的瑟。
6. 雁柱:筝上的雁形弦柱。
7. 鸾歌:形容弦声优美。
8. 击磬:敲打石磬,指发出声音。
9. 引凤归桐:引凤喻招致人才;归桐指回到故乡。这句意思是呼唤凤鸟归来。
10. 幽咽:低沉悲咽的声音。
11. 清泠:清凉、清澈。
12. 秦姬:秦地女子。
13. 宝匣:装筝的匣子。
去完善
赏析
鲍溶的这首《风筝》巧妙地将风筝的形态和声响与瑶筝、彩弦、锦瑟等乐器相融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音乐的热爱。诗人用“何响与天通”来表现风筝的高远,用“瑶筝挂望中”描绘风筝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只飘荡在天际的风筝。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风筝的弦线和声音,进一步展现出风筝的神韵,使之更加生动活泼。
诗歌后半部分,作者又以“夜和霜击磬,晴引凤归桐”形象地描绘了风筝在不同天气下的变化,以及它们在空中飞翔的优美姿态。而结尾的“幽咽谁生怨,清泠自匪躬”则表达了诗人对风筝无声的哀思,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风筝是唐代诗人鲍溶的一首描绘风筝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风筝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创作时间大约在中晚唐时期,具体年代无从考据。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逐渐衰弱,社会动荡不安。鲍溶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这首诗中以风筝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在风筝的制作过程中,鲍溶使用了各种色彩斑斓的材料,如红丝、紫绮等,这些材料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风筝在天空中飞翔的姿态,则象征着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
同时,鲍溶在诗中还提到了“海东头”这个地名,这是指古代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在当时,这一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鲍溶在这里提到海东头,可能是想表达自己对异域文化的向往和对世界大同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