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笛词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翦同心一半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月亮挂在西边楼房之上,还未倾斜,悠扬的笛声传入了东边的人家。这却让在灯光下缝制衣服的女子,错误地将同心的图案剪去了一半。
去完善
释义
1. 西楼:这里指位于西边或西厢的楼阁。
2. 未斜:指月亮尚未倾斜下沉。
3. 笛声:此处指吹奏笛子的声音。
4. 寥亮:清晰嘹亮的声音。
5. 东家:东边的人家或邻居。
6. 却令: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反而”。
7. 灯下:在灯光下,此处的灯光指的是油灯或烛光。
8. 裁衣妇:从事缝纫工作的妇女。
9. 误翦:无意中裁剪失误。
10. 同心一半花:指用同一种花纹或图案剪出的两半剪纸,寓意夫妇或情侣间的亲密无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夜笛词》描绘了夜晚月光皎洁,笛声嘹亮的场景。诗人以笛声为引子,展现了一幅宁静的夜景。接下来,诗人将目光转向了“东家”的裁衣妇,因为受到笛声的吸引,她的注意力被分散,不小心剪坏了正在制作的鸳鸯图案,意味着错失了一段美好的因缘。
在诗中,诗人用月色、笛声和裁衣妇的动作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同时,通过剪裁图案的不完美,诗人传达出了一种人生无常、缘分难料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而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笛词》是唐代诗人施肩吾创作的一首描绘夜色和笛声的诗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音乐的感悟。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创作时间。这首诗是在唐朝时期创作的,那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非常繁荣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内心世界,通过诗歌抒发情感。
接下来,我们来看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施肩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然而,在那个时代,文人的地位并不高,他们很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施肩吾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我们来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代,人们崇尚文化,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施肩吾受到环境的影响,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景色和音乐艺术的诗歌,如这首《夜笛词》。
综上所述,《夜笛词》是施肩吾在唐朝时期创作的一首描绘夜色和笛声的诗歌。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音乐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时代的洪流中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苦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