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晓枝开早未多稠,屡齅清香不忍收。
万木已知春尽到,百花常负后来羞。
东风也合相和暖,腊雪无端欲滞留。
满眼萧疏正堪惜,莫将横笛起人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树枝在黎明时分还未绽放出繁茂的花蕾,但屡屡闻到的清新香气让我不愿离去。春天已经走遍了所有的树林,而百花却常常因为羞涩而落后。春风理应和煦温暖,可惜残留的腊雪似乎不愿退去。看到眼前满眼的稀疏景象,确实让人惋惜,但请不要吹起横笛勾起人的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晓枝:清晨的树枝。
2. 开早:早早开花。
3. 未多稠:不多且密集。
4. 屡齅清香:多次闻到清香。
5. 不忍收:舍不得收回鼻子。
6. 万木:所有树木。
7. 知:知道,感知到。
8. 尽到:完全到来。
9. 百花:各种花。
10. 常负:常常背弃,辜负。
11. 后来羞:羞愧于梅花之后的盛开。
12. 东风:春天的风。
13. 相和暖:相互暖和。
14. 腊雪:冬天的雪。
15. 无端:无缘无故。
16. 欲滞留:想要停留,不离开。
17. 萧疏:萧条稀疏。
18. 正堪惜:正好值得珍惜。
19. 莫将:不要拿。
20. 横笛:古代的竹制乐器。
21. 起人愁:引起人的忧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梅花”,是宋代诗人王令的咏物之作。诗中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虑。
首联写梅花盛开时的景象,“晓枝开早未多稠,屡齅清香不忍收。”这里的梅花早早地就在枝头绽放,数量不多但香气扑鼻,让人陶醉其中,不忍离去。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展现了梅花凌霜傲雪、不畏严寒的品质。
颔联则写出了梅花与春天的关系,“万木已知春尽到,百花常负后来羞。”这句表明春天已经来临,万物都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然而此时梅花却已凋谢,让其他百花为之羞愧。这里暗含了梅花开于冬末春初,独具一格的特点。
颈联继续描写梅花,“东风也合相和暖,腊雪无端欲滞留。”诗人认为春风应该吹散残雪,使阳光普照大地,而梅花却迟迟未能绽放,似乎是被无端的腊雪所困。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期盼和对现实的不满。
尾联则以抒情的笔触结束全诗,“满眼萧疏正堪惜,莫将横笛起人愁。”诗人看到眼前凋零的梅花,不禁心生惋惜之情。同时,他劝诫人们不要因眼前的萧瑟景象而感到忧愁,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令的《梅花》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他借咏梅来抒发了自己豪放襟怀和高洁情操,此诗寄托了诗人孤高、不屈的情怀。
王令是北宋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词广泛受到时人的赞赏和推崇。他在年少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然而家境贫寒,生活困顿。尽管生活中充满艰辛,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这种坚韧的品质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成为了激励人们的精神食粮。
在《梅花》这首诗歌创作期间,正值北宋后期,国家内外矛盾激化,边患频繁,国内社会矛盾也十分尖锐。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许多文人士大夫都以诗文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王令也不例外。在此时期,他与梅花的相遇让他深刻感受到了梅花的品质与品格,这也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