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寔
世多扬激伯夷隘,公独谦虚下惠和。
吊死自惭知己少,逃生却喜活人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今许多人推崇激进的行为,认为伯夷过于狭隘;而您则展现出谦虚的品质,有着子产的宽容。惋惜那些未遇知己而死的人,庆幸逃离危险得以存活的幸运者众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伯夷:伯夷,姜姓,名允,是商朝末期的一位孤竹国君的长子,后受禅让成为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由于他不愿以暴易暴,拒绝攻伐周武王,并避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大善”。
去完善
赏析
《陈寔》徐钧
世多扬激伯夷隘,公独谦虚下惠和。
吊死自惭知己少,逃生却喜活人多。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圣贤陈寔的形象。首联以伯夷与柳下惠作对比,突出了陈寔的谦和品质。伯夷和柳下惠都是古代的贤人,但他们各自的品行特点却有所不同:伯夷过于清高,显得有些狭隘;而柳下惠则为人谦虚,给人以和蔼可亲的感觉。陈寔在这两者之间,既不像伯夷那样狭隘,也不像柳下惠那样过分谦虚,他达到了一种中庸之道,既有原则又不失亲和力。
颔联则通过“吊死自惭知己少,逃生却喜活人多”两句,表达了陈寔在生活中的处世哲学。尽管他在生活中不缺乏仰慕者,但他仍然觉得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太少;另一方面,陈寔总是乐于帮助别人,使他们能够逃过困境,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也为此感到欣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陈寔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他的谦和、智慧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这种品质的赞美和推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陈寔》是南宋诗人徐钧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描绘了东汉名士陈寔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在诗中,徐钧通过对陈寔生平的回顾,揭示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
创作于南宋时期的这首古诗,正值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关注国家命运和个人抱负,形成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徐钧本人也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因此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将陈寔的事迹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之成为一首富有哲理和感染力的诗篇。
在创作这首诗时,徐钧还充分考虑了陈寔所处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众疾苦。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寔以他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贤达之士。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徐钧在诗中表达了对陈寔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关切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