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四十二首 其一一三
大辩若讷,大巧若拙。
如说而行,如行而说。
只如行说不到时如何,潇洒谿山,一天风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最善于辩论的人往往表现得谦虚沉默,最灵巧的人外表可能显得笨拙。
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就像行动时要说话那样自然流畅。
如果有时候很难做到行动与言语相一致呢?那就让自己的心灵畅游在山水之间,尽享风花雪月的美景吧。
去完善
释义
1. 大辩若讷:意思是真正有口才的人表现出好像嘴很笨的样子,不轻易表态。这里用来赞美那种保持谦虚、不炫耀自己才智的品质。
2. 大巧若拙:意思是真正聪明能干的人表面上好像笨拙,不炫技。这里强调内在品质和实际作为的重要性。
3. 如说而行,如行而说:按照所说的去做,按照所做的去说。强调言行一致。
4. 只如行说不到时如何:如果实在做不到言行一致的时候怎么办呢?
5. 潇洒谿山,一天风月:描绘了一幅自然风光的画面,表现诗人豪放、潇洒的性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一百四十二首 其一一三》是宋代僧人道潜(号释广闻)所作的禅宗诗歌。全诗借用了大辩若讷、大巧若拙等成语和禅宗的机锋来阐释禅机,表达出作者深厚的修行体验和对禅宗智慧的独到理解。
“大辩若讷”与“大巧若拙”两个成语出现在本诗的开头,用以表达达到最高智慧的人并非善于言辞或外表聪颖,而是谦逊少言且内蕴丰富。这既是对禅宗修习者的期许,也是对普通大众脱离世俗虚荣的追求。接下来两句“如说而行,如行而说”则强调知行合一,意味着言行要符合佛教教义。
最后一句“只如行说不到时如何,潇洒谿山,一天风月”进一步揭示了作者的禅修境界。当修行者达到一定的境界,即使无法用言语表达,也能感受到那一份超脱世俗的自由自在。同时,“潇洒谿山,一天风月”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山水图景,展现了作者在禅定中领悟到的宇宙自然之美。整首诗以精炼的笔触传达了禅宗的智慧和精神,显示了作者在修行中所获得的成就和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由释广闻创作的古诗《偈颂一百四十二首 其一一三》。这首诗创作于宋代(960-1279年),是佛教文化繁荣时期的作品。
在宋代,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此时,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等佛教派别在中国广泛传播,禅僧们通过讲经说法、诗歌唱和等方式弘扬佛法,使佛教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广闻作为一位僧侣诗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时代,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虔诚和奉献。在这首诗中,他以禅宗的思想为指导,表达了对于生活的超脱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通过对佛法的领悟,他倡导内心的平静和宁静的生活理念,体现了禅宗“见性成佛”的精神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偈颂一百四十二首 其一一三》是在宋代社会背景下,释广闻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创作出的具有深厚哲理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