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排闷
生怕花飞减却春,半旬苦雨恼幽人。
山房挂壁有双屐,村径冲泥无只轮。
但见渌波侵碧草,不须皂荚去黄尘。
拥炉更甚三冬月,转觉寒威逼坐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担心花朵凋谢会减少春天的美丽,连续十天的苦雨让人烦恼不已。在山间的房子里,墙壁上挂着一双木屐,乡村的小路上泥泞不堪,没有一辆车经过。只能看到清澈的水流浸湿翠绿的草地,并不需要皂荚去除黄色尘埃。围着炉子感觉比三九月的冬天还要冷,感觉寒冷的气氛逼迫着坐垫上的我。
去完善
释义
1. 怕:担忧,害怕。
2. 春:指春季,春天。
3. 旬:十日为一旬,这里指十天时间。
4. 恼:烦扰,打扰。
5. 幽人:幽居之人,指诗人自己。
6. 山房:山中房屋,指诗人的住处。
7. 双屐:两只木屐。
8. 村径:村庄的小路。
9. 只轮:独轮车,这里借指车辆。
10. 渌波:清澈的水波。
11. 皂荚:肥皂。
12. 三冬月:冬天的三个月,即阴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
13. 转觉:反而觉得。
14. 寒威:寒冷的威力。
15. 坐茵:坐垫,椅垫。
去完善
赏析
《雨中排闷》是南宋诗人洪适的一首描绘雨季景象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展现了一幅生动、立体的雨中世界图景。
首先,诗人通过对“花飞减却春”的担忧,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接下来,诗人又以“半旬苦雨恼幽人”表达出对连绵阴雨的无奈和烦躁。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春天的美丽与雨季的烦扰相对照,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接着,诗人通过描述“山房挂壁有双屐,村径冲泥无只轮”的景象,展现了雨天中人们生活的真实情景。这两句诗既形象地描绘了雨天的泥泞环境,又通过“双屐”和“无只轮”的对比,反映出人们在这恶劣天气中的不同应对方式。
随后,诗人通过对“但见渌波侵碧草,不须皂荚去黄尘”的描绘,表现了雨季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让绿水、青草具有人的行为特征,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诗人还通过“不须皂荚去黄尘”表达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超脱与豁达。
最后,诗人以“拥炉更甚三冬月,转觉寒威逼坐茵”结尾,再次强调了对雨季寒冷的深刻体验。这里的“拥炉”和“寒威逼坐茵”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丰富多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中排闷》是南宋诗人洪适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金国攻破临安,宋高宗赵构被迫南渡,建立南宋朝廷。洪适作为南宋文人,对这个时代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悟。
在这段时间里,洪适的人生际遇也颇有些曲折。他原本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后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然而,金国的入侵使得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洪适的个人命运也随之沉浮。他曾两次被任命为地方官员,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上任。在这一年里,他正处在家乡江西的家中,面对着连绵不断的雨水和混乱的时代局势,心中难免有些郁闷。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洪适以雨中排闷为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忧虑。他用“风雨连朝暗”描绘了当时的天气状况,用“尘土满襟袖”形象地表达了战乱对自己的影响。同时,他还通过“闭门数晴日,檐滴尚沾衣”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乱的愿望。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洪适在那个动乱时代的感慨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