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元厚之平羌
诏收新土鳯林东,四百年来一战功。
葱岭自横秦塞上,金城还落汉图中。
轻裘坐款无遗策,折箭来庭有旧风。
零雨未蒙音已捷,不劳归旅咏周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召唤新领土在凤林的东边,四百年才有一场战斗的胜利。
葱岭矗立在秦国的边塞之上,金城的土地还在汉朝的版图之中。
身穿轻便的皮草坐下来谈论战争的策略没有遗漏,折断箭矢来展示老规矩。
虽然阴雨尚未停息,已经取得胜利的消息,无需劳动战士们在旅途中反复讨论周公。
去完善
释义
1. 诏收新土凤林东:凤林东,即凤林关,在今四川省南部的屏山县,是古代进入四川的要隘。这里是说皇帝下令收取新领土到凤林关的东边。
2. 四百年来一战功:这是指汉武帝元鼎五年,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取得了西夷邛、筰等地的土地,置为蜀郡。后来张骞在大夏看到邛竹杖,才知道这些地区是通过西南夷交通往来的,就建议开凿褒斜道通西南夷,这在当时是四年多的大事。
3. 葱岭自横秦塞上:葱岭,即秦岭,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塞,即秦国的长城,这里是指古代的秦国。
4. 金城还落汉图中:金城,古邑名,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一带,汉朝在此设置金城县。汉图,指的是汉代的地图或地理书籍。
5. 轻裘坐款无遗策:轻裘,意指轻松、悠闲的态度;款,意指款待;遗策,指留下策略。这句意思是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6. 折箭来庭有旧风:折箭,是将箭折断,用来表示投降的意思;来庭,是指来到朝廷。
7. 零雨未蒙音已捷:零雨,零星的雨;未蒙音已捷,意指没有听到战事的消息就已经取得胜利了。
8. 不劳归旅咏周公:不用辛苦地结束战争然后吟咏周公的诗篇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和元厚之平羌》,作者是宋朝诗人王珪。此诗描绘了作者想象中的战事场景和对战争的感慨。诗歌首联描述了凤林以东的土地被国家收回,展现出四百年以来的战争成果。颔联则刻画了葱岭的地理风貌以及金城的历史变迁,从而反映出国家的疆域不断拓展的过程。颈联描写了在战场上以轻裘相待敌军的策略和智慧,以及“折箭来庭”所表现出的故家风俗。尾联则以“零雨未蒙音已捷”说明战事的胜利和战争的残酷,并对归来的战士们给予了崇高的敬意。整首诗笔力雄浑,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独特见解和深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珪的《和元厚之平羌》作于北宋时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变迁密切相关。此段时间内有几位著名的皇帝统治,其中包括宋仁宗、宋神宗等。当时的国家内外局势较为稳定,文化和艺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在诗人王珪的个人经历方面,他在政治上颇有建树,曾任翰林院学士、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职,备受皇帝信任。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对自己的生涯逐渐感到失望,加上对国家的忧虑,这些情感最终体现在他的诗作之中。
在这个时期,四川地区,也就是诗中的“平羌”之地,是宋朝的重要粮仓之一,但也遭受了不少自然灾害。因此,诗人在作品中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总之,这首《和元厚之平羌》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及诗人个人的人生感悟,是对当时国家和人民生活的深刻体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