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山寺无量寿佛
大地山河,无非佛者。此为真身,孰则为假。滔淊清湘,瑶影如泻。一草一木,亦皆潇洒。月明露寒,绿烟浮野。山禽涧鹿,悉谈般若。我来自北,金鞍铁马。一笑石上,得清净舍。巍乎梵宫,朱门碧瓦。弹指毗卢,风斯在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地的河流山川,无不是佛陀的象征。这才是真实的身体,其他皆为虚假。清澈的湘江水流湍急,如同瑶池中的影子倾泻而下。每一株草木,都显得从容自在。明亮的月光下,露水带来丝丝寒意,绿色的烟雾在田野中浮动。在山间和溪流边的野兽,都在谈论般若波罗蜜。我从北方而来,骑着金色的马鞍和马匹。在石头上大笑一声,便能找到清静的场所。宏伟的寺庙,红色的门和碧绿的瓦片。弹指之间就能见到佛祖,佛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去完善
释义
《湘山寺无量寿佛》是元朝诗人陈孚创作的一首赞美湘山寺无量寿佛的诗。以下是对其中部分词句的注释:
1. 湘山寺:位于湖南省境内的寺庙,始建于唐代。
2. 无量寿佛:佛教中的阿弥陀佛,代表无量长寿。
3. 大地山河,无非佛者:意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佛的象征。
4. 真身:本相,这里指真正的佛身。
5. 假:虚假的,这里指世俗的形象。
6. 滔淊清湘:形容湘江水流浩渺的景象。
7. 瑶影如泻:形容月光下湘江的美景。
8. 一草一木,亦皆潇洒:意指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象都充满了洒脱的韵味。
9. 月明露寒:描绘夜晚的明月和寒冷的露水。
10. 绿烟浮野:形容田野间的绿色烟雾般的景象。
11. 山禽涧鹿:山间的鸟兽。
12. 悉谈般若:都在谈论般若智慧。般若为佛教用语,意为智慧。
13. 我来自北,金鞍铁马:描述自己来自北方,骑着骏马来到此地。
14. 一笑石上,得清净舍:在寺庙的石阶上微笑,感受到了清净的心境。
15. 巍乎梵宫,朱门碧瓦:赞颂湘山寺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
16. 弹指毗卢,风斯在下:用弹指间便能看到毗卢佛像来形容佛法的高深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孚在湘山寺看到的美景和对佛教信仰的感受。"大地山河,无非佛者"表达了诗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佛法的体现,没有什么是与佛无关的。“真身”和“假”则表达了真实与虚幻的概念,强调了万物的无常性。
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诗人在寺庙中所见的景象:清澈的湘江、飘逸的树影、月光下的露水、绿烟笼罩的原野,以及山中禽兽似乎都在谈论般若智慧。这些都表现了佛家所说的和谐世界,一切生命都在自然的律动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并体会到生命的庄严与宁静。
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从北方来,骑着金鞍铁马,到寺庙后的笑看世事,领悟到内心的平静无波,进一步加深了对佛法的理解。然后诗人描述了湘山寺的建筑美景,表达出对这座寺庙的敬仰之情。最后两句“弹指毗卢,风斯在下”,传达了诗人在这里感受到了佛陀的智慧,使得自己仿佛置身在清风拂面的宁静之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湘山寺无量寿佛》是元代诗人陈孚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290年左右。这首诗歌颂了湘山寺无量寿佛的宏伟壮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佛法的敬仰之情。
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左右,陈孚因战乱和官场失意,流寓江南一带。此时,他游历了湘山寺,亲眼目睹了无量寿佛的壮丽景象,心中感慨万分。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诗人,陈孚对元朝的统治感到不满,同时又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以无量寿佛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充满哲理的诗歌。
在这个时期,元朝已经统一了中国,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仍然不断。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孚通过赞美湘山寺无量寿佛,表达了对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渴望,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常与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