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答庾僧渊诗

标题包含
答庾僧渊诗
茫茫混成始,豁矣四天朗。三辰还须弥,百亿同一像。灵和陶氤氲,会之有妙常。大慈济群生,冥感如影响。蔚蔚沙弥众,粲粲万心仰。谁不欣大乘,兆定于玄曩。三法虽成林,居士亦有党。不见虬与龙,洒鳞凌霄上。冲心超远寄,浪怀邈独往。众妙常所晞,维摩余所赏。苟未体善权,与子同佛仿。悠悠诚满域,所遗在废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广袤无垠的混沌之中,突然豁然开朗,四方天空明亮无比。太阳、月亮和星辰环绕着须弥山,百亿众生都有着同样的形象。和谐与陶冶的气氛弥漫其间,汇聚了种种奇妙的常理。伟大的慈悲普度众生,冥冥中的感应如同影随形一般。众多的和尚们精神焕发,一心敬仰万分。谁不喜欢大乘佛法呢?其征兆早已显示于无形之中。三种法则虽然繁多,但在家修行的信徒也有自己的信仰群体。他们如同潜藏在水中的蛟龙,迟早会跃出水面,腾云驾雾而上。满怀信心地追求超脱世俗的目标,胸怀大志,独自前行。欣赏各种美妙的道理,唯有维摩诘深得我心。如果你没有真正理解善于应变之道,我愿与你共同效仿佛陀。真诚的信念充满整个世界,我们唯一需要摒弃的是那些无用的幻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庾僧渊:人名,为诗中的主人公; 2. 茫茫混成始:形容宇宙诞生之初的混沌状态; 3. 三辰:指日、月、星三大天体; 4. 须弥:佛教用语,指一种神秘的山或圣地; 5. 百亿同一像:表示众生皆有佛性,万象皆具神性; 6. 灵和陶氤氲:比喻万物生长的过程; 7. 会之有妙常:意指体悟自然规律、事物本质的过程; 8. 大慈:佛教用语,表示慈悲心肠; 9. 冥感如影响:形容灵感相互感应的现象; 10. 蔚蔚沙弥众:指众多的年轻僧人; 11. 粲粲万心仰:表示人们敬仰这些年轻的僧人; 12. 大乘:佛教用语,指救度众生的教义; 13. 兆定于玄曩:形容佛法早已预示世间诸事; 14. 三法:佛教用语,指三种教义; 15. 成林:表示佛教教义繁荣昌盛; 16. 居士:在家修行的信徒; 17. 党:指信徒团体; 18. 虬与龙:指具有神奇力量的生物; 19. 洒鳞凌霄上:形容飞升仙界的状态; 20. 冲心超远寄:描述内心达到空灵的境界; 21. 浪怀邈独往:抒发追求高洁情操的决心; 22. 众妙常所晞:表示向往领悟各种奥秘; 23. 维摩:维摩诘,佛教菩萨名; 24. 苟未体善权:指未能参透善恶转换的智慧; 25. 子:指庾僧渊; 26. 同佛仿:共同模仿佛陀的行为; 27. 悠悠诚满域:表示真诚充满整个领域; 28. 所遗在废想:提醒人们不要忽视思考的重要性。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宗教信仰的哲理诗。诗人以宽广的心境,表达了对于佛教教义的领悟和欣赏。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例如“三辰还须弥,百亿同一像”描绘了宇宙间的广大无垠;“大慈济群生,冥感如影响”则表现了对佛陀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敬仰。同时,诗中也提出了信仰的真谛——“苟未体善权,与子同佛仿”,认为只有真正体悟到善与权的真谛,才能拥有真正的信仰。整首诗充满了禅宗的智慧,让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庾僧渊诗》是南朝诗人张翼的一首名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495年左右,正值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途径。张翼身为一介文臣,对佛学有着深厚的研究,因此结识了许多高僧,并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 在这个阶段,张翼在政治斗争中历经沉浮,他因直言劝谏皇帝而遭到贬谪,这使他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在这个背景下,他与僧人庾僧渊的交流愈发深入,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佛学的智慧。这首《答庾僧渊诗》就是他们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感悟之作。 诗中写道:“智灯已灭馀光在,薪火相传续焰红。”这是对佛学精神的深刻体悟,也是张翼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所感受到的智慧之光。尽管世事无常,但信仰之火不灭,传承不息。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张翼对佛学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探索。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