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前对红蓼
不更江上伴渔翁,独特移根一亩宫。
人见空空当北面,谁知节节受西风。
云衣不使通身绿,露惨能令满意红。
却笑曾看齐物论,夜来灯火事匆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再江边陪伴渔夫,独自把根移植到一亩地宫。
人们看到的只是空空的北面,谁知道节节接受西风。
云衣不让全身变绿,露水能让花瓣满足地红。
却笑曾经看齐物的道理,夜晚的灯火依然匆匆而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朝阳:太阳初升的时候。这里可能指的是北京的朝阳门一带。
2. 红蓼:一种植物,常用于描述秋天景色。
3. 不更:不再。
4. 江上:江边。
5. 渔翁:打鱼的人。
6. 独特:特别。
7. 一亩宫:一亩地的范围。
8. 人见空空当北面:形容人的视野开阔,能看到北方的景象。
9. 谁知节节受西风:形容植物在西风的影响下生长。
10. 云衣:植物的叶子。
11. 露惨:形容秋天的露水。
12. 齐物论: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
13. 夜来:指晚上。
14. 灯火:灯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红蓼生长的诗。诗人以奇特的视角展现了红蓼的坚韧和顽强,以及它在大自然中的生命力。“不更江上伴渔翁”暗示了红蓼并不依赖渔民的生活而存在,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一亩宫”。
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红蓼在恶劣环境下的表现:虽然看似空空如也,但却能在西风中依然顽强地生长。尽管被云层遮掩,无法展示全身绿意,但露水却能使其呈现令人满意的红色。最后,诗人提到了红蓼与自然界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并讽刺了那些过于追求名利的人,相比之下,红蓼的生命力显得更加珍贵和坚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朝阳前对红蓼》是南宋诗人张埴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74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中国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但文人士大夫们却沉溺于文艺消遣,这正是张埴所处的社会环境。
张埴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最终仅获得一个低阶官职。尽管仕途不顺,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常常寄情山水,以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感。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时代背景下,当时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北伐中原之志日衰。然而,面对国家的危亡局势,张埴并未就此沉沦,他通过赞美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这种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