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诸禅人下火 其一

标题包含
诸禅人下火 其一
初秋夏一时,衲僧多欲去。 不搭陈梢船,便行泗州路。 横担拄杖气如云,万水千山都不顾。 昨日通川方上入,随例茫茫把不住。 把不住,为君说个临歧句。 枯木岩前差路多,剔起眉毛著眼觑。 一身恍若风中烛,百岁端如水上沤。 未到衲僧平稳处,临行那得不生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初秋傍晚时分,许多僧人想要离去。 他们不搭乘陈梢的船只,选择走泗州的路。 横担着手杖,气势如同云彩,千万山水也不在意。 昨天刚刚打通的川江,又因水势茫茫而无法控制。 无法掌握的情况,我为你说一个面临分岔路的句子。 在枯木岩石之前有很多不同的道路,抬起眉毛仔细瞧清楚。 一生如同风中的烛火,百年就像水面上的水泡。 还未到达僧人的安定之处,离开时怎能不产生忧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初秋:指刚进入秋天不久的时候。 2. 夏一時:夏一時是夏历的十一月。 3. 衲僧:指禅宗僧人。 4. 陈梢船:意为长途跋涉的船只。 5. 泗州路: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泗州路,即通向泗州的道路。 6. 横担拄杖:指禅宗僧人出行时横担着拄杖。 7. 通川方上入:通川,四川达州;方上入,指刚刚踏入仕途的人。 8. 茫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9. 把不住:无法把握、控制。 10. 为君说个临歧句:为君,为你;临歧句,分岔路口的句子,这里指禅宗的一些教诲。 11. 枯木岩前差路多:枯木岩,禅宗公案之一;差路多,差异和选择很多。 12. 剔起眉毛:形容认真思考的样子。 13. 著眼觑:认真地看。 14. 风中烛:形容生命脆弱、短暂。 15. 水上沤:水泡,比喻短暂、虚幻的事物。 16. 未到衲僧平稳处:还没有达到禅宗修行的高深境界。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秋天中禅修者(即“诸禅人”)的修行过程。开篇两句描绘了他们在这个时期纷纷离去。接下来四句,作者以禅师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坚定与勇气:他们不听从陈旧的教诲,毅然走上了求道之路,就像在万水千山间行走一样无所畏惧。接着,诗人提到,尽管修道路上困难重重,但他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随例茫茫把不住”则指修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境。 接下来的“把不住,为君说个临歧句。”意味着在面对困境时,有必要向别人传授一些智慧。"枯木岩前差路多"暗示了修行道路上的诱惑和艰难选择;而“剔起眉毛著眼觑”则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的严谨态度。诗人表示他自己就像一个风中摇曳的蜡烛,生命短暂如同水上的泡沫,还没有到达平和稳定的境地,因此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之际,怎能不感到忧虑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诸禅人下火 其一》是宋朝诗人释怀深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难以确定。此段时间内,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权更替频繁,而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也日益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诗人释怀深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后因战乱辞官回乡。在回乡期间,他曾结庐为僧,潜心研究佛法,成为了一名禅宗僧人。这首诗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在这一时期,禅宗在中国非常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禅修,希望通过禅修来寻求心灵的解脱和宁静。释怀深作为一位禅宗僧人,他的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禅意,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